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对环渤海地区工业发展的思考(1)论

2015-05-01 01:02
导读:经济管理论文论文,对环渤海地区工业发展的思考(1)论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内容提要: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环渤海地区工业增长扭转了长
内容提要: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环渤海地区工业增长扭转了长期低迷的状况,经济效益好于全国及历史水平;工业化出现与全国相逆的趋势;工业在全国的相对地位降低。目前,这一地区的工业依然面临产业技术层次低、企业机制不活、出口竞争力弱和各自为政等问题。未来环渤海地区发展必须将着力点放在提高工业竞争力上,通过区域产业整合,增强整体竞争优势。


关键词:环渤海地区后工业化产业整合

一、环渤海地区工业发展的特点与绩效

环渤海地区主要包括北京、天津2个直辖市和河北、辽宁、山东3个省。5省市陆域面积51.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5.36%;1999年末人口21884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7.38%。与东南沿海新兴工业区不同,环渤海地区工业具有“老”字号历史,结构老化和机制不活长期困扰着该地区。然而,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环渤海工业发展出现了一些新变化。

1.工业增长由长期低迷走出低谷

由于不同时期工业统计口径的调整,采用“工业相对增长率”指标比直接用“工业产值增长率”更具可比性。“工业相对增长率”是一个时期地区工业年均增长率与全国同期工业年均增长率之比。由表1可见,1979~1999年环渤海地区工业增长总体上呈现“U”型变动轨迹。在大约3个“五年计划”期间,该地区工业增长速度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山东例外)。主要原因是,该地区作为老工业基地缺乏应有的技术改造和结构升级,企业经营机制向市场经济转型迟缓。

从“九五”开始,环渤海地区工业相对增长率快速上升,增长速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且增幅较大。1991~1995年比1979~1990年增长率上升率为一0.034,而1996~1999年比前一时期的增长率上升率达到 0.576。环渤海地区“九五”工业增速的提高,一方面得益于有效的产业结构调整。如辽宁、天津和北京在加强对传统工业技术改造的同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取得明显成效。2000年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的28.9%;占全市GDP的比重为8.6%,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左右。另一方面在于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实现了大中型企业的三年脱困目标;积极吸引外商投资,努力克服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促使工业品出口大幅增长。北京市工业增长中近40%靠出口生产带动,2000年全市工业企业出口产值比上年增长130%,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达到13.6%,出口工业品以电子通信产品为主;同年辽宁外贸进出口双双创历史新高,出口首次突破百亿美元大关。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2.经济效益好于全国及历史水平

环渤海地区199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全国总户数的21.64%;实现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分别占全国的24.19%和23.58%,而产品销售收入、销售利润和利润总额分别占全国的24.63%、25.01%和26.83%。从表2的7个主要经济效益指标看,除了工业增加值率和总资产贡献率低于全国水平外,其余5个指标均较全国水平略好。2000年,山东省实现了工业利税全国最高、企业亏损面全国最低的好绩效。全年工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2.1%,实现利润和利税总额同比分别增长88.6%和51.7%,企业亏损面下降到12.4%。北京市工业经济效益状况也全面好转,全市规模工业实现销售收人比上年增长31.6%;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17.9%,提高12.2个百分点;实现利润增长65.5%。天津工业经济效益创历史最好水平,全市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利税同比增长近六成,实现利润同比翻一番;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税首次突破百亿元。



3.工业化呈现与全国相逆的趋势

我们以工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变化,反映一个地区的工业化进程(用1/G值表示)。图1显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环渤海地区1/G值总体上趋于下降,由1993年最高时的44.31%下降到1999年最低点41.38%,减少2.93个百分点;与此相反,全国的1/G值总体上趋于上升,由1992年最低时的38.61%升至最高时1997年的43.53%,1999年回落至42.7%,仍然上升了4.09个百分点。环渤海地区的1/G值从1995年开始低于全国的1/G值。这是否意味着,环渤海地区的工业化已走在全国前列,并正由上升期进入后工业化时期。
上一篇:经营城市的探索与实践(1)论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