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统筹城乡发展的三个层面和政策取向(2)
2015-08-21 01:12
导读: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中国国情和城市化的客观要求。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到人口峰值时城镇人口总量将超过10个亿,城市化任务之重
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中国国情和城市化的客观要求。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到人口峰值时城镇人口总量将超过10个亿,城市化任务之重,是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无可比拟的。无论是仅靠大城市,还是仅靠小城市都不可能容纳如此多的城镇人口。所人,统筹城乡空间必须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协调发展。协调发展最根本的要求是,各类城市的区域布局和规模结构要科学合理,形成健全完善的城镇体系。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既有大中城市,也有小城市和小城镇,各类城镇依其在城市体系中的功能定位,发挥相应作用。目前社会上忧虑较多的仍然是害怕“大城市病”。其实,只要经营管理得好,大城市不一定就会生“病”,现代化越发展越是如此。美国的纽约、中国的上海等都是超千万人口的巨型城市,也没有见到明显的“大城市病”。城市规模由小到大,是城市不断发展的一般规律。尤其是城市化初期,大城市规模的扩张一般都要快于中小城市,是因为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环境等条件优于中小城市,比中小城市有更强的吸引力,能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当然城市规模也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要从实际出发,能大则大,而不能盲目贪大。特别是已有数百万人口的超级大城市,控制人口规模的大幅度膨胀是必要的。但那些中等城市,不仅不应控制,而且应该重点发展,使其成区域中心骨干城市。
2统筹城乡产业
统筹城乡产业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城乡产业分离是历史的必然,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然而,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又是政府协调国民经济部门,弥补市场失灵,促进宏观经济平衡发展的份内事,一般意义上的城乡产业分工:“城市——工业”与“农村——农业”。但当今中国的城乡产业格局却有双重二元结构:即城市工业与农业;乡村工业与农业。因此,我国政府统筹产业发展的根本任务是改变这种双重二元结构。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双重二元结构可以看做经济断裂的两种表现,其形成断裂的机制有行政性的,也有市场性的。正因为如此,我们要全方位统筹兼顾,分步实施,促使融合,消除断裂。
2.1实行城市工业和乡村工业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变双重二元结构为一重二元结构
所谓一重二元结构就是将在不同体制下和不同资源配置方式的城市工业和乡村工业,纳人到一种体制轨道和一种资源配置方式上来,使双重工业化转为一重工业化。改变双重工业化为一重工业化,并不是要让城市工业按照计划经济的方法吞并或消灭乡村工业,把农民重新赶回土地上去;而是要对城市工业和农村工业实行统一平等的市场经济制度和无歧视的产业政策,鼓励两种工业在一种体制、一种产业政策下,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实行融合与重组。
(1)通过市场机制使城乡工业根据资源要素禀赋,发展各自有比较优势互补的行业。城市工业可利用资金、技术、人才等能迅速集聚的优势,偏重发展一些高技术含量的产业门类和产品。随着城市地价的提高,留在城市的只能是具有更高价值有能力偿付较高的租金的要素和产业。对于那些占地面积大、单位占地面积创造价值低的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要通过置换逐步退出下乡。城市传统制造业进入农村工业区后,因相对便宜的地价和劳动力成本的下降而得以扩大规模,也可以为吸收农业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乡村工业应按照市场需求变化,调整企业经营内容和经营方向。大力发展有农村资源优势、传统工艺和特定市场优势的特色产业。在市场制度安排下,凡是适宜在农村抑或在城市发展的产业和项目,不能人为设置进入门槛,要让资源要素自由流动。
(2)实行平等和一体化的产业政策。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产业政策和制度虽然经过了多次大的改革,但是仍然保留着浓厚的计划经济痕迹。目前要尽快清理现存两种不平等或带有歧视性的产业发展政策,在城乡之间、国有工业与非国有工业之间,应逐步淡化差别意识,按同一产业政策标准,在市场准人、财政金融支持、股票上市、土地占用、劳动就业与人才引进、科技攻关以及技术改造等方面,采取一种政策、一种待遇,指导城市工业与乡村工业在同一起跑线上平等发展。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3)加快资本市场改革,推行城乡统一金融政策。统一城乡金融政策是城乡工业进行渗透、融合的重要条件。因为资金是企业发展的载体,如果国家的金融政策和资金供给的政策偏向城市,不但会引起城市工业在资金供给充裕的条件下提前进行“资本深化”,而且还会导致农村工业资金供给不足。为了解决资金供给不足的矛盾,农村工业企业就借助市场或地方政府力量,千方百计地从农业转移剩余资金。为此,要积极引导国有商业银行及非国有银行,进入农村拓展业务,开展存贷款活动。同时,探索并建立适合乡村企业特点的资格认证、贷款抵押担保制度。改革现行的农村信用社体制,最终将其改造成农民自己的信用合作组织。积极支持农村发展民间金融组织,开放农村金融市场。
2.2实行现代工业和传统农业协调发展战略,变二元结构为一元结构
工业与农业协调是国民经济稳定持速健康发展的基础。我国仍然处在传统农业阶段。传统农业的主要特征是分散经营、缺少组织性。由此造成面对现代工业,农业无竞争力可言;面对市场,无谈判能力可言。因此,实行现代工业和传统农业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农业生产方式的提升,使农业同工业居于同等的竞争地位。这意味着,随着工业化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虽然逐步下降,但农业的竞争力不仅不因此而削弱,相反,却因农业和现代工业之间联动性的增强而得到不断扩张。
我国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的矛盾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并存,现代工业并未完成对传统农业的改造;二是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的位置至今未发生互换,“先进”的工业还要依靠“落后”农业的支撑。解决这些矛盾,必须依靠国家宏观调控力量,采取工农业协调发展战略,放弃工业化初期追求农产品产量最大化和过度抽取农业剩余资本的政策目标,将重点转移到增加农民收入和对农业的支持保护等方面来。当前的重点有:一是要建立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包括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加强农田水利、生态环境和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加大对农村教育
培训的投资力度,免费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三是减轻农民负担。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统一城乡税费结构和负担比例,降低农业税,取消农业特产税,规范农村税费征收管理,坚决杜绝向农民乱收费;四是建立农业风险补贴机制;五是加大对农村贫困户的扶贫力度。
对农村贫困户的扶贫方式要创新,不是单纯给一点资金上的扶持,而且要在技术培训、市场信息、优良品种提供等方面给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