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有企业资本预算治理的思考(2)
2015-10-05 01:00
导读:因此,这种两个层次的“重外轻内”的倾向,使得国有企业的人才大量流失,严重影响了建立现代企业资本预算治理的运行机制。 (二)企业内部经营治
因此,这种两个层次的“重外轻内”的倾向,使得国有企业的人才大量流失,严重影响了建立现代企业资本预算治理的运行机制。
(二)企业内部经营治理的题目
由于企业外部经济环境的客观存在,国有企业理应苦练内功,加强科学治理手段,来求得生存与发展,但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运行下,国有企业的治理模式存在着诸多弊端,表现如下:
1.市场观念不强,缺乏本钱竞争意识,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较差。企业在中长期经营决策前,实质性的市场调查进行的较为简单,甚至于被忽视,单凭感觉片面地加大资本性支出,导致大量的无效本钱增加,造成严重的损失浪费。
2.在生产经营上还存在沿用粗放型经营的方式,即通过资本性投进,靠增加产量来降低本钱,当大量产品滞销积存时,又被用以促销手段,使企业营运资金周转停滞,资金本钱上升,逐步形成“资本支出一增产一增销一资金沉淀一贷款增加一利润减少”的恶性循环,企业的生产效率水平,工作质量水平,经营决策水平缺乏效益意识。
3.企业每个期间的技术改造规划缺乏科学性,规划在执行过程中往往变成建造房屋和购买设备具体工作,完工、安装完毕后,项目规划也随之完毕,实施过程中的动态跟踪明显缺乏,初期的项目
可行性报告,到最后变为银行贷款到位的“可批性”报告,企业的资本性支出的利息大量增加,银行的贷款也无力回还,企业的信誉随之下降。而反观企业规划后的新增设备的利用率低下,目前仅为40%左右,更为严重的还有一些设备至今尚未安装使用,如有台磨齿机8年前买进,一直没有安装,由原来买价19万元,资本性利息注进后为42万元,如要转让出售,那么就要影响企业的利益。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4.资本预算治理意识淡薄。企业内部治理的责任考核中,片面夸大“以效益论英雄”,而这种“效益”往往又指产值、销售收进,一般是不包括设备利用率、大修理开支等本钱降低因素在内的。一段时期被“高价格、高本钱、高效益”现象所迷惑,这种只看效益,不问效益的来源,离开降低本钱搞效益的做法,造成一些企业治理粗放、劳动效率下降、生产消耗上升、产品积存严重,设备精度及产品质量无保证,使企业效益下降,潜亏因素增加,终极导致亏损。破产、国有资产流失。
二.加强资本预算与控制,进步国有企业经济运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