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低档次产品:浙江制造业的上风
2015-12-20 01:00
导读:经济管理论文论文,中低档次产品:浙江制造业的上风应该怎么写,有什么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如何实事求是地确定浙
如何实事求是地确定浙江经济发展的上风,是事关我省“十五”期间经济结构调整方向的重要题目。在二十一世纪初期,浙江经济发展的上风究竟在哪里?很多同道提出,发展第三产业或构建高新技术产业是浙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这些意见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个人以为,生产中低档次产品的制造业在目前仍具有鲜明的现实上风因此把浙江建设成为中国的日用产业口制造中心,应是21世纪初期我省经济发展重要目标。
浙江产业占全国的比重,按全部国有企和500万元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计算,1998年为8.2%,按全社会产业总产值计算为9.5%。假如剔除采掘业产值,则浙江制造业产值目前已占全国的10%以上,由于浙江产业高度集中于纺织等行业,可以说,浙江已经成为全国部分中低档次产品的一个制造业中心。
浙江制造业的上风在于中低档次产品,这是不问可知的。就行业分布看,1998年,浙江占全国的15.7%,皮革占14.7%,
服装占13.5%,化纤占12.2%文体用品占11.5%,塑料制口占11.3%,电气机械占10.7%,普通机械占10.2%。在这些行业中,浙江主要是中低档次产品。由于这里统计的并不是全部企业,因此实际比重可能更高。在浙江,这些行业占同口径产业总产值的45.1%。因此,假如以在全国的竞争能力和占浙江的份额的双重标准来评价,这些行业也是浙江的上风行业。这些行业和产品,都有一个需求和技术层次相对较低的特点。所谓中低档次,主要是就这些产品的需求层次和技术层次而言,而并非完全是指产品的档次。
显然,正是由于上述原因,不少同道对浙江这种以中低层次产品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很不以为然,一个总的判定是浙江产业结构缺少后劲。作为一种忧患意识,这种意见有它的道理。但假如按这种意见来研究浙江如何参与国内和全球经济竞争的题目,则很值得商榷。当然,我们也决不以为这些中低档次的产品好得很,应该万岁、万万岁,而是以为,这是浙江的比较上风之所在,是浙江参与国内和全球经济竞争的基本平台,应该以此为基础,唱一台大队戏出来。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首先,这是中国沿海地带的公道分工。广东依靠地理上风,利用外资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江苏具有现代经济增长的先发上风,总体发展水平较高。而浙江既没有较多的国家投资,也没有利有外资的地理上风,更没有历史形成的关于现代经济增长的知识和资本积累,唯有一大群富有创新精神、敢于白手起家的农民,因此,中低档次产品是唯一的选择。从这里进进现代大产业,既避免了知识、资本积累的弱势,又可以避免与其他地区企业的正面竞争,由此形成了浙江在经济发展的地理制约、发展水平制约等状况下的一种公道的区域分工格式。
其次,这是浙江的比较上风之所在。技术密集、资本密集都是当前和未来经济竞争的基本手段,但至少在目前这还不是浙江的比较上风。浙江当前的比较上风在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说得确切一点,在于劳动密集与技术密集、资本密集相结合,这就象绍兴县的纺织业、义乌市的制袜业等,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是劳动这必集型与技术、资本这必集相结合的一种产业。浙江的纺织、服装产业人均占有固定资产已经拉近和超过机械行业,也表明了这一点。进而言之,以劳动密集为基础,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形成区域集聚发展、大规模生产的格式,是浙江的比较上风。
需要进一步考察的是这种中低档次产品的市场远景究竟如何。从国内市场看,中低档次产品仍具有很大的市场需求,1988年,中国80%的城镇居民家庭的人均收进只有4304元(算术均匀),基本上只能以购买中低档次的消费品为主。近三年浙江经济增长比全国每年高出2-3个百分点也证实了这一点。而从国际市场看,浙江的上风更是在于中低档次产品,发达国家在这些产品方面,基本上都不是我们的竞争对手。除了国内其他省份外,我们的竞争对手还有如越南、印尼、印度、巴基斯坦等一些国家。而浙江近三年外贸出口业绩已经证实,我们有足够的竞争力来对付这些竞争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