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2)
2016-01-23 01:08
导读:因此,在西部大开发中,地方政府假如仅仅是提供一些优惠条件,是不够的。西部各级政府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真正创造一个完整的软环境。这就要有一
因此,在西部大开发中,地方政府假如仅仅是提供一些优惠条件,是不够的。西部各级政府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真正创造一个完整的软环境。这就要有一个政府职能转换的过程,有一个政府机构改革的过程,有一个政策调整的过程,有一个体制转变的过程;而更重要的,还需要有一个观念更新的过程,终极完成市场机制的形成过程。而所有这些,回结到底,就是地方政府要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以招商引资为例,根据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我们以为,地方政府在西部大开发中要扮演好如下几种角色:
1.首先要做好“导演”的角色。导演决定着一部戏的具体内容,是最关键的人物。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比如是一个剧本,具体落实得好不好,地方政府职能的发挥程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扮演好导演角色,也就是说,地方政府要根据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战略,认真做好本地区的发展规划,确定本地区的产业政策;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条件下,制定符合本地特色的各项优惠政策;在发展当地经济、引进区域外人才、技术和资金上,确定侧重点;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实际,确定发展规划的分步落实方案;从而使本地区的开发能在政府的指导下,有序地开展。
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留意各项规划要始终贯彻实事求是的原则。如在产业政策的设计中,必须正确处理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同一,正确处理好生产力的多层次性与生产关系的多样性的关系,根据当地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确定生产关系,研究上风发展的产业。西部除一些大中型城市外,很多地区的生产力水平是很低的,因此,为适应这种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为促进小生产向大生产发展,在这些地区加快非国有经济的发展速度,正是从国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并不是搞私有化。
另外,各地的规划也必须要正确把握好前瞻性的度的题目。任何规划都是有一定前瞻性的,但前瞻性的条件是当地经济的实际,脱离了实际搞规划,往往会变成一纸空文,很难落实。从现在我们看到的各地规划情况看,很多地区都想通过西部大开发,把自己变成一个高新科技的产地,变成中国的“硅谷”。这就脱离了西部的现实。高新科技的开发是需要很多条件的,如需要一定的产业化基础、一定的科研气力、信息化水同等,要像原来我们搞军工一样,白手起家,重新在西部大地上建立起若干个高新科技区,在现在的国力条件下,既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西部地区,除了成都、重庆、西安、昆明等这些原来三线建设时期科技气力重点布局地区,以及西安杨凌这样的农业科技气力相对集中地区外,其他地方都没有开发高新科技的条件。而且,高新科技园区建得过多,也不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上述的几个城市,在发展高新科技时,也要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确定发展的重点。如西安,就可以定位为中国西北部的高新科技中心,成都、重庆,则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高新科技中心,而昆明,则是我国亚热带地区的高新科技中心。只有在这样的定位下,这些高新科技中心才能真正成为和当地资源条件相适应的高新科技的孵化器,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除此之外的地区,固然也需要高新科技,但他们的重点不是高新科技的开发,而是如何把高新科技具体应用在产业上,用高新科技改造当地的产业产品结构。
2.要做好“剧务”角色。有了好的剧本、好的导演,还必须有好的“剧务”,为一出戏的演出做出各项预备。要在西部进行资源优化配置,需要很多条件。这些条件,在国家的积极财政政策中已经有所反映,关键是各地要根据积极财政政策的引导,做好具体的落实工作。这些工作如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社会治安环境的稳定;等等。其中,特别是生态环境的保护,在西部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既要留意抓紧治理西部本身业已存在的生态环境恶化的题目,更要留意在西部大开发中不能走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