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产业布局调整及产业园区研究(2)
2016-01-31 01:06
导读:1.抗战内迁企业的不公道布局,给重庆产业布局调整和改革发展增加了难度。 由于抗战急需等原因,尽大部分内迁工厂在对重庆地区的地理环境、天气、资
1.抗战内迁企业的不公道布局,给重庆产业布局调整和改革发展增加了难度。
由于抗战急需等原因,尽大部分内迁工厂在对重庆地区的地理环境、天气、资源、市场等都不十分清楚的情况下,既无勘测又无规划,漫无系统,仓促兴建,工厂区和居民区犬牙交错,布局极不公道。生产分布也很不均衡,产地与原料、燃料、消费等严重脱节。很多工厂畸形集中于旧城区四周的南岸、江北、大渡口等地。当时,在不到100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内,集中了全市产业总产值80%以上的企业,所属各县及郊区的土地面积占全市95%,其产业总产值还不到20%。纺织产业的原料95%需要从省外甚至要从国外购进。这些企业在解放后经改扩建,成为重庆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曾为国家和重庆发展做过重大贡献的企业,很多已面临困境,行动维艰,有的已经和即将破产或封闭。战时布局遗留的这些题目,在内迁企业基本上都变为老字号国有企业的今天,既给重庆产业布局调整增加了难度,也严重制约了重庆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产业经济效益的发挥。
2、重化产业集中在主城区过多,“三废”治理难度很大
据统计,城区内有392个污染严重的企业,分布于长江的茄子溪至朝天门和嘉陵江的井口至朝天门的沿江两岸,成年累月排放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废渣,严重影响城区生态环境。以大气被污染造成的危害为例,在对渝中区两路口的大气污染采样分析表明,二氧化硫的年日均值浓度达0.52克/立方米,重庆成为了全国降酸雨最为严重的城市之一。又由于集中在城区的390多家污染型企业排放出的废水和废渣,导致长江、嘉陵江城区段江水中的废水及污染物负荷量高出其它江段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给“三废”治理和保护水源带来了很大困难。
重化产业在主城区集中过多,已严重影响了我市城市环境质量。1995年以来,主城区空气环境污染均居全球十大重污染城市之列;1998年,重庆市在全国46个重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中,居倒数第三位。
3、“三线”企业高度分散,给专业化配套协作和规模化经营造成困难
在1964-1976年间,仅原重庆市就有80多家工厂布局在缙云山、云雾山、巴岳山、箕山、桃荡山的山沟之中。这些企业在“六五”末期只对少数选址不当,钻山太深的企业作了关、停、并、迁的调整,但还有一部分三线企业未列进调整改造的规划中往。四川重型汽车制造厂引进的先进工艺和设备,60年代建在大足县,是全国的独生子,其产品国防和民用都大量需要。但是它的发动机、齿轮、弹簧等大量配套却布局在綦江县、市区的磁器口、化龙桥等地,造成该厂天天要用几十辆汽车在100多公里的成渝高速公路上往返奔驰,不但大大增加了工厂本钱,而且增加了运输的紧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受到严重的影响。
4、产业园区规划出发点较低,布局不够公道
据了解,目前重庆已经规划和建设中的产业(科技)园区有诸多不足,一是有的产业园区政府主导不够,规划与布局研究不充分,缺乏科学论证,在布局和建设上存有盲目性。二是出发点较低,有的主导产业选择出发点低,技术含量不高;有的对产业园区的内涵和应具备的体制、机制、政策环境都不清楚或缺乏认知的情况下,就追风仓促上马。三是不落实,有的名曰是已规划或挂牌的产业园区,但其内的土地、项目、资金、开发商等均不落实;有的园区主管部分在招商会上竟然印发一些含混不清的宣传品,在客商、专家问及时准也说不清。四是规模偏小,有的园区规模达不到相应的产业聚集要求和出发点经济规模。五是有的区县的产业园区纯属官方一厢情愿或个别商家为炒地皮而设,造成土地长期荒废,损害农民利益,群众意见不少,个别的甚至搞权钱交易。六是布局上,主城区多,渝西经济带和三峡库区经济区少,这对加快重庆重新规划的“三大经济区”的产业协调发展和推进全市产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很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