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产业布局调整及产业园区研究(3)
2016-01-31 01:06
导读:二、重庆产业布局调整对策及产业园区规划的建议 重庆应根据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总格式和西部大开发中的战略地位与作用及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布局
二、重庆产业布局调整对策及产业园区规划的建议
重庆应根据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总格式和西部大开发中的战略地位与作用及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布局的总体要求,进行统筹规划,制定实施方案,切实加强领导,出台配套政策,努力攻克难点,争取在“十五”计划和2010年乃至2020年间,形成重庆产业及产业园区全新的空间布局格式。其主要对策与建议如下:
1、抢抓西部开发大机遇,结合实施城市总体规划,确立新的布局模式
根据区域经济和产业布局理论,结合重庆自然条件、区位状况及产业基础,建议在21世纪初叶,重庆产业及国有企业布局调整,要在整体开发大都市经济圈、渝西经济带、三峡库区经济区的大构架下,以“点――轴系统布局”模式为主,综合运用都市圈层布局和网络布局模式为辅的空间布局模式:“依托中心城市,开发两大轴线,都市圈层展开,网状推进布局”,即依托重庆主城区特大中心城市的产业带动和辐射作用,开发以沿长江和成渝高速公路为主轴的两大经济带及以318、319、210、212、襄渝、渝黔、渝怀等交通干线为次轴发展极,以特大都市圈层为核心,万州、涪陵、黔江等地区中心城市为增长极,县区中心城镇为增长点,沿交通干线布局,走廊带两厢的“一心多极、圈层拓展、网络推进”式结构体系。全市包括国企在内的所有企业,都要遵照新的布局原则和目标,按照企业的产业分工和国企改革的行业和所有制“进、退”方向,分别进进主城区、都市圈层、卫星城、产业点和相应的产业园区内,经过国企三年改革攻坚和“十五”期及到2020年的努力,要逐步形成产业及产业园区布局以城市为依托,由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小城镇布局组成的层次分明、规模适度、功能独特、布局公道的空间体系。该布局模式的优点在于,有利于实施“退二进三”和“退工还绿”,逐步疏散中心城区部分传统产业,发展都市型产业;有利于加强重庆特大中心城市的辐射服务功能,强化中心城市在金融、交通、通讯、商贸流通、科技信息等方面的综合服务功能;有利于加快实施西部大开发、长江三峡库区经济带和渝西经济带开发,形成沿江、沿路开放型经济带;有利于带动万州、涪陵库区和黔江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克服计划布局模式造成的不公道布局,形成国有经济与多种所有制经济和一、二、三产业的区域性公道分工与布局。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2、突出主城区综合服务功能,实施“退二进三”和“退工还绿”,优化中心城区空间布局
重庆主城区东起铜锣山,西至中梁山,北起井口、人和、唐家沱,南至小南海、钓鱼咀、道角,面积600平方公里。是重庆产业和国有企业最多、最集中,企业规模较大,技术含量较高的区域,是国有经济和产业布局的核心区和重要依托。根据全市国有经济调整和产业布局总体原则与目标要求。这一区域未来布局重在实行对现有产业企业的“退二进三”和“退工还绿”,即包括国有产业企业在内的所有产业企业,凡有条件的都要逐步向外调整疏散,利用级差地租转向发展第三产业;重点发展大商贸、大流通、大金融、大交通、大市场和小运量、无污染、低能耗的都市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及增加主城区绿化面积;并禁止在主城区布局高能耗、重污染、大运量、占地多的产业企业,以强化和确保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发挥。因受地理条件和两江分割限制,这一区域布局应继续保持“多中心、组团式”的布局结构,同时,要逐步体现都市圈层结构和沿江沿路通道网络布局的特色。
渝中区组团布局:该区是重庆直辖市现实的
政治、金融、商贸中心和科技信息中心,是水陆客运交通关键,是特大中心城市的cbd即中心商务区和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核心区域。这一组团中的产业企业必须尽快向外层疏散或“退二进三”和“退工还绿”,搞好渝中区大都市重点景观四周企业外迁工作,培植一批都市小园林和场地绿化,并不得在渝中区再布局新的低技术含量产业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