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小农经济结构变迁与资本主义萌芽——关于明清

2017-09-05 02:32
导读:经济管理论文论文,小农经济结构变迁与资本主义萌芽——关于明清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摘 要】:

 

本文作者主要通过对小农自身经济结构的认识,从新古典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和观点出发,对我国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缓慢的现象做出了一个全新的尝试性的解释。认为明清时期之所以没有走上近代化,完全是由于制度安排的拉动效应和滞后效应之间的互动没有形成对本文作者提出的小农经济“效率陷阱”的稳定结构起到瓦解的作用所致。

 

【关键词】:

 

Change of the Small-scale peasant Economy Structure and the Buds of Capitalism

—— A Tentative Explanation of the Buds of Capitalism Developing Slowly in Ming and Tsing Dynasty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amined the structure of the small-scale peasant economy and gave a tentative explanation of the buds of capitalism development in Ming and Tsing dynasty from the views of Neo-classical economics and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The author thought that the industrialization hadn’t developed in China, because the “pulling-effect” and “pushing-effect” of the arrangement of institutional couldn’t destroy the steady structure of the “efficiency trap of the small-scale peasant economy”, was suggested by the author of this article.

Keyword:

  small-scale peasant economy, buds of capitalism, economic history,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古代,中国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许多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就社会制度变迁而言,中国也是最早的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演进和变迁的国家。但是在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中国却落后了,表现出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现象。这个被称作“韦伯”的同“李约瑟之迷”一样,倍受中外史学家和经济史学家的青睐。

运用经济学的研究来观察和解释现象,在西方经济史研究中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在中国的经济史学研究中,大部分的中国史学家和经济史学家仍然把目光集中在对历史现象的描述和考证上。这种反差无疑增大了中国与世界经济史研究的距离。正因如此,笔者想从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视角出发,来观察和我国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结构,并对这一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现象给出一种尝试性解释,希望此举有助于对小农经济的进一步的认识,同时有利于我国经济史研究的发展。

 

一、回顾

 

我国史学和经济史学界关于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解释一般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认为中国社会的自身特点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傅衣凌,)。这种观点认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与西方土地制度具有不同的特点。在西欧的封建社会中,土地属于国王所有,人们使用的土地是通过国王分封获得的,受封人对土地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因而土地不能买卖或转让。然而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土地可以任意转让或出卖。由于中国社会中的“以末致财,用本守业”的文化传统,使得具有货币财富的地主和工商业者竟相购买土地,而不投资于工商业,那么就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迅速成长。这种观点看到了封建社会自身的特点对我国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产生的,然而这种认识是一种唯资本论的观点,认为我国明清时期只要具有了足够的资本积累,资本主义萌芽就会得到发展。可是从近期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一个社会只依靠资本存量来发展是不可能的。此外其认为土地转让买卖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然而事实确是土地的买卖增加了生产要素的流动,促进了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和活跃。因此这种解释虽有正确的因素,但是这种解释有些差强人意。第二,认为沉重的封建剥削使自然经济的生产状况不能得到长期的改变,从而使得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这种观点认为,在封建社会中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农民以户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耕织结合,自给自足。但是自然经济长期受到封建剥削,农民在困苦的生活情景下,农民自然没有能力发展生产,不可能突破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所以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同时,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以后,又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这种解释也存在一个问题,这就是封建剥削的沉重虽然使农民的生活变困苦,却是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傅筑夫傅筑夫,1981)认为:“由于地主阶级及其国家剥削残酷,农民不能依靠租来的或者自有的少量土地来维持生活,而必须经营一些可能经营的家庭副业,用以一方面满足自己的需要,另一方面还可以把多余的一点产品出卖,来补贴生活。”于素文(于素文,)也认为:“苛重的剥削使农民必须以家庭手作为农业的补充”。所以封建剥削的加重特别是在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有所发展的阶段,这实际上对自然经济的解体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因此,此观点是不符合事实的。第三,认为传统的“重农抑商”对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起到了约束的作用。这种观点认为,中国历代的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和封建秩序,基本上都奉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通过沉重的税收和层层关卡的盘剥,往往严格限制了民间工商业的发展,而明清时期这种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改善,从而使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不能顺利的发展。这种观点虽然是正确的,但是此种仅从外生变量的角度来解释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的原因,而没有从封建社会自身的经济结构的角度对中国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给出合理的解释。第四,认为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之所以发展缓慢是由于明清政府推行“闭关自守”政策的结果。这种观点认为,明清政府为了防止外国殖民主义与海盗的骚扰和巩固封建秩序,从而实行了“闭关自守”的政策。然而“事实上明清两朝都不能禁止对外贸易的实际进行”(范文澜,)。因此,这种观点同样也没有从明清时期自身的经济结构出发,来解释和分析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现象。第五种观点认为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紧密结合,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孙健,)。这种观点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发展出来的,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的解体使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要素得到解放。由于中国的封建经济结构的基础是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下的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结合体,而且这个统一体结合的非常的紧密,因而使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生产要素难以从这种小农经济中游离出去,进而使得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缓慢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不能迅速的成长。笔者是赞同这种观点的,因为其是从明清时期的封建社会经济结构出发,来解释和分析我国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原因的。但是这种观点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虽然从封建社会的内部经济结构出发,却没有把社会制度等外部因素纳入到分析中,没有把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统一起来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这是美中不足非常遗憾的。

一、小农经济的认识

 

小农经济作为一种所有制形式或生产方式自从封建社会领主制经济瓦解产生以来,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至少存在了2600年[2]。这种生产方式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统治的重要基础,它对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对小农经济本身结构的理解正确与否是我们能否准确把握我国封建社会经济问题的关键。

1、小农经济的内涵

小农经济是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二重性经济(李根蟠,1988)。其本质内涵,一是以个体家庭为生产和消费单位,即把物质再生产和人口再生产结合在个体家庭之中;二是以直接生产者的小私有制为基础,这种小私有制包括对土地、农具、耕畜和其他生产资料不同程度的所有权。小农经济的生产规模相对狭小,以满足自身消费为生产的基本目的。这导致了小农经济自身既脆弱又顽强,易分化易再生等特点。笔者认为理解小农经济结构的关键在于理解两点:其一是小农经济内部是一种“耕”与“织”结合的经济结构,即衣、食这两种人生必需品的生产劳动的结合(孙健,1999)。在中国历史上的大多数情况下,相对于人口来说,土地都是稀缺的要素,在这种情况下,单纯依靠土地是不能维持整个家庭生计的,所以不得不采取充分利用剩余劳动力的生产方式。实行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的多种经营,使农业和手工业结合在一起。需要强调的是这种“男耕女织”生产方式的结合不是简单的个体现象,有学者研究表明这种农业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凡是在自然经济占优势的地方都是存在的。而这种生产方式也是在我国人多地少现象普遍存在且土地地主所有制下最有效的生产方式(吴承明,1981)。其二,就是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农民生活收入的主要来源,并且农民会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来不断的调整农业与家庭手工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学者(高德步,2000)研究表明,在中国明清时期,中国的家庭手工业在小农经济中的地位并不亚于农业,这不仅是因为小农贫困不可能通过购买取得农业以外的生产资料,更是由于家庭手工业已经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2、小农经济效率陷阱模型

根据以上的对小农经济的初步认识,本文拟从经济学理论的视角和研究方法来进一步考察小农经济中的主体的选择行为。我们不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构造一个经济模型:

 

同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各自产品的相对价格水平有关。当农业产品的价格不变而家庭手工业产品的价格上升时,那么农户将会用家庭手工业劳动去代替农业劳动,使自己的收入增加,并获得收益最大化。当家庭手工业的劳动产品的价格不变而农业产品的价格上升时,那么农户为使自己的总收益保持最大将会用农业劳动去代替家庭手工业劳动,在农业生产中增加更多的投入。总之,农户对从事的劳动的选择取决于市场中农业产品价格和家庭手工业劳动产品价格的相对变化。那么在此不禁要问,市场中的两种劳动产品的价格水平又是如何决定的呢?

 

可见这种均衡具有很强的稳定性,这一结果使农户陷入了稳定的均衡之中。笔者把上述结论称之为小农经济的“效率陷阱”,即尽管农户实现了生产上的经济效率,但是社会分工无法实现,农业劳动与家庭手工业劳动无法自由替代和转移,从而制约了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自由流动,整个系统的经济福利水平也不会提高。这种小农经济的效率陷阱的存在,正是我国小农经济为何长期存在的一个原因。

 

 

搜集整理:

    上一篇:西方经济史学与中国经济史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