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农业女性化与女性发展

2017-09-15 06:48
导读:经济管理论文论文,论农业女性化与女性发展应该怎么写,有什么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论文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女性化;女性发展
       论文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女性化;女性发展;新农村建设    
    论文摘要:在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是一种重要特征,我国农村社会在劳动力大量转移后出现了“农业女性化”的现象。这种由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滞后所带来的现象,反映了我国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和性别发展的不平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关注农村女性发展问题是题中应有之义。 

   
  我国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民的非农化转移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过进程中的一种必然。他的源泉是长期城乡二元体制下累积起来的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动因是家庭与个人为改善家庭生活状况,求寻求更多发展机遇,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在比较产业和地区之间的差异后选择的结果,是一种生存、社会和经济的理性选择。然而,在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中,男性率先从农业中流动出来,大量女性滞留在农村,成为事实上农村常住人口的多数,主要在家从事农业生产,催生了一种新现象,即农业女性化。本文就农业女性化与女性发展问题作一个粗浅的探讨。 
   
    一、“农业女性化”产生的原因 
   
  据2006年全国妇联对全国10个省、50个县市、100个村的近万名成年妇女的调查中发现:74.7%的农村妇女参加农业劳动,并且女性“单独承担”农活的占20.7%,比丈夫“单独承担”多了近7个百分点。特别是在甘肃、四川和江苏分别达到了32.4%、33%和31.4%。农村妇女己成为农业生产建设的主力军。 
  1.社会分工设置限制了女性就业机会,阻碍了女性非农转移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城市中存在正式和非正式的“二重劳动力市场”分割[1]。对于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农村女性而言,不仅不能进入正式劳动力市场,而且受身体素质的限制,她们也不能胜任一些体力活。这样,女性相对于男性更不容易获得社会资源,女性的就业机会少了。还有,性别间也存在着“同工不同酬”的现象。男性不仅仅择业机会多,而且所获得的报酬比女性也要多,男性出去就业,女性留守是一种成本小和收益大的理性策略。因此,在经济理性的驱动下,家庭决策更倾向于男性外出就业。 
  2.传统的家庭性别分工模式,阻碍了女性非农转移 
  “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模式在家庭外出就业决策中起了很关键性的作用。女性在家持家,男性赚钱养家。女性在传统中的性别分工主要承担家庭事务,负责全家人的生活起居,照顾老人、小孩。女性在家务事的拖累下不能外出就业,就算有机会外出,但是在老人生病、生小孩等情况时也必须提前回家。而男性主要负责家庭的生产等经济性事务,赚钱是首要任务。其次,农村家庭收入来源主要是在家务农和外出就业产生,务农是保障家庭经济生活的基础,而外出就业相对于在家务农而言是一种更具有发展性,多数农村家庭在“保障”与“发展”的选择中,妇女选择了“保障”,男子选择了“发展”。因此家庭决策往往是男性外出,女性留守。 
  3.农村女性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阻碍了女性的非农转移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其文化结构呈正相关。[2]在数据样本中,农村妇女受教育状况有: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比例最高,占50.6%;其次是“小学”占25.9%;“高中及中专”占16.1%;“没上过学”占6.3%;“大专及以上”占1.2%。较低的学历导致了女性缺少外出就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能力外出就业。也使女性对外出就业缺少自信,不愿意外出。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总的来说,农村女性转移的滞后性,不仅表现为个人、家庭“无奈之举”,这也充分体现了社会性别发展的不平等:一是社会提供的就业机会和资源上的不平等;二是在家庭分工上的不平等;三是在享有教育资源上的不平等。而其根源在于根深蒂固的社会性别文化。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和制度不仅在塑造着女性自身的意识和形象,同时也主导着社会的性别选择。

毕业论文搜集整理:

    上一篇:基于波特模型的我国轿车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