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中国地区工业发展态势及政策导向(2)

2013-05-25 01:13
导读:4.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加快。在十五期间,各地区为抢占市场制高点,纷纷加大产业结构升级力度,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沿海一些经济实力

  4.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加快。在“十五”期间,各地区为抢占市场制高点,纷纷加大产业结构升级力度,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沿海一些经济实力较强的大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支撑其工业经济增长和扩大出口的主导力量。例如,国家级开发区在“三为主一致力”(以利用外资为主、以发展制造业为主、以出口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针的指引下,2004年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业产值8237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46%;实现工业增加值超过2100亿元(不完全统计),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4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达517.88亿美元,占全部出口额的64.5%,占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31.3%(商务部,2005)。在科技兴贸政策的推动下,各地尤其是沿海地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迅速发展。2005年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达2182.5亿美元,占外贸出口总额的28.6%。其中,仅广东、江苏、上海就占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79%,深圳、上海、苏州、天津和北京5个城市就占全国的60.1%。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外贸出口的比重看,2005年,天津、江苏和上海已超过40%,广东和北京已超过30%,深圳达46.5%。 
  二、当前中国地区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中国地区工业发展尚存在不少问题。具体体现在: 
  1.地区工业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在“十五”期间,中国地区问工业发展差距不断扩大。若以各地区平均水平为100计算,从2000年到2004年,东部地区人均工业增加值相对水平由157提升到170,而中部地区由69下降到63,东北地区由133下降到115,西部地区由49下降到47。在这期间,四大区域之间人均工业增加值的变异系数由0.501增加到0.562,而31个省区市之间人均工业增加值的变异系数则由0.773增加到0.788。这说明,无论是在省区层次还是在4大区域层次,中国地区间工业发展差距都在不断扩大。可以说,这种差距扩大是地区间工业增长不平衡和工业化推进速度不同的结果。对中西部地区来说,工业化推进缓慢是导致其与东部地区工业发展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在2001年至2004年问,各地区工业对GRP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为47.5%。其中,东部地区为53.1%,中部地区为41.4%,东北地区为43.7%,而西部地区只有36.9%。从2000年到2004年,中国各地区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增加2.8个百分点,其中、东部地区增加4.2个百分点,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增加1.2和1.5个百分点,而东北地区则减少0.6个百分点。这说明,在“十五”期间,东部地区工业化的推进速度要远快于其他地区,东北地区工业增加值比重甚至出现了下降趋势: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2.工业集中化与协调发展的矛盾加剧。近年来,中国工业布局出现了集中化的趋势。在2000年至2004年,东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份额提高3.5个百分点,而中部、东北和西部地区分别下降0.4、2.5和0.6个百分点。另据我们研究表明,除烟草工业外,钢铁、石化、电子信息、纺织等其他制造业生产能力都向沿海地区集中。在28个制造业行业中,1985年至2003年,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分别有18个、13个和7个行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提高幅度在5个百分点以上(魏后凯等,2005)。全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生产能力向沿海少数地区过度集中,容易造成工业分布“过密”与“过疏”问题。更重要的是,由于中国能源、矿产资源和劳动力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工业生产能力向沿海少数地区过度集中.既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也加剧了工业生产与能源、原材料产地和劳动力丰富地区之间的脱节,造成大规模的民工流动和运力紧张状况。因此,如何处理好产业集中化与区域协调发展之间关系,将是当前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 

 3.区域内源性发展的动力不足。近年来,各地区工业的高速增长主要是依靠招商引资,靠外力来拉动。尤其是在沿海一些地区,外商投资、贴牌生产和加工贸易对地区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大,而当地企业往往缺乏核心技术,缺乏自主品牌和自主创新能力,内源性发展的动力不足。由于各地在招商引资方面相互竞争,纷纷对外来企业特别是外资企业实行种种优惠,而对本地居民创业和本地企业家培育不够重视,导致一些企业为寻求优惠政策而“搬家”。其结果,这些外来企业很难与当地经济融合为一体,缺乏根植性.没有在当地落地生根。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他们很容易迁移到其他成本更低、政策更优惠的地区。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4.各地区工业税负严重不合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采取了由东向西逐步推进的梯度开放模式,并先后设立种类繁多的“特殊经济区”。如,经济特区、高新区、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由此导致各地区之间工业税负严重不合理。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中各项税金所占的比重大体反映了地区工业平均税负的大小。其中,中西部地区工业平均税负要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更高于东部地区。若全国平均水平为100,从2000年到2004年,中部地区工业平均税负的相对水平由122提升到135,西部地区则由166提升到172,而东部地区则由80下降到79。若东部地区为100,在这期间,中部地区工业平均税负的相对水平由153提升到172,西部地区则由208提升到218。从地区内部看,各种“特殊经济区”的工业平均税负水平要远低于其他地区。例如,2004年54个国家级开发区实现生产总值占全国的4.85%,工业增加值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的8.9%,而其税收收入仅占全国税收收入的3.63%(商务部,2005)。 

  5.区域工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突出。目前,中国各地区经济基本上还是一种资源消耗型经济。工业能耗、物耗高,土地利用效率低,单位产出“三废”排放量大,这种状况不符合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尤其是在珠三角、长三角等一些地区,随着各种产业的不断集聚和经济密度的加大,目前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日益紧缺,要素成本不断上升,环境压力日益加大。在中西部一些地区,迫于加快发展的压力,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方面相互竞争,竞相低价出让工业用地,导致土地利用效率低下,闲置和浪费现象严重。在环境保护方面,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三、中国未来地区工业发展的政策导向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在“十一五”期间,除沿海少数地区已进人工业化稳定推进阶段外,中国绝大部分地区仍将处于工业化快速推进时期。为此,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工业布局,提高资源空间配置效率,促进各地区工业协调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上一篇:迈向数字经济营销九大变革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