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网络型寡占市场结构与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2013-05-24 01:22
导读:经济论文毕业论文,网络型寡占市场结构与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一、产业组织理论关于市场结构与产业竞争力的研究范式及

 一、产业组织理论关于市场结构与产业竞争力的研究范式及其缺陷
  一个国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是指这个国家的产业与其他国家同类产业相比所表现出来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为较高的市场占有率、盈利率和技术进步率等。新古典经济学从产品的同质性假设出发,把企业的竞争归结为单纯的成本—价格竞争,并认为较低的产品价格是决定企业市场占有率,从而也是决定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据此可以推断,完全竞争市场是最有利于竞争力提高的市场结构,而垄断市场则不利于产业竞争力的提高。产业组织理论放松了产品同质性假设,引入产品差别化因素,并把产品质量、品牌、规模、技术创新、售后服务与企业策略性行为等非价格因素看做是形成不同市场结构,进而决定相应市场绩效的因素。产业组织理论的市场绩效一般通过市场占有率、盈利率等指标来体现,这些指标也恰是衡量一个产业的竞争力水平的指标。由此,就可以将市场结构与产业竞争力联系起来。由于产业组织理论在理论基础与分析范式上仍与新古典经济学保持一致,因而其所得出的结论仍然是竞争性市场结构最具效率,而包括寡头垄断在内的垄断市场结构,则将导致资源配置效率的低下和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不足,从而不利于产业竞争力的提高。这里,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逻辑和分析范式是有缺陷的,这种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只注重企业外部市场竞争效率而忽视企业内部组织效率
  与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逻辑一样,产业组织理论仍把企业看做是不存在内部结构的“黑箱”。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或产业的竞争力主要取决于企业市场竞争行为,包括市场价格行为和非价格行为。而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及其效率体现被完全忽视。然而,当今在各个国家经济生活中占支配地位、对一个国家产业竞争力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大企业一般都具有复杂的内部组织结构,并且多数是市场交易内部化和内部运作市场化同时并存的复合体企业,如企业集团、纵向一体化组织、外包制企业、跨国公司以及网络经济条件下的战略联盟和虚拟企业等。这些复合体企业组织形式规模巨大,内部组织结构复杂,管理效率和交易成本节约效率十分明显,并对所在产业的竞争力具有显著影响。然而,这种影响在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范式中是难以被认识到的。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2.只注重静态竞争效率而忽视动态竞争效率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竞争概念忽略了竞争活动的动态性,忽视了竞争过程的重要性,对竞争活动的动因只作了肤浅的讨论”(德姆塞茨,1991)。这种对竞争的静态认识很大程度上与传统经济学假定技术和消费者的需求是已知有关。在静态市场中,价格(产量)成为企业决策时的主要选择变量。以这种认识为基础,产业组织理论进一步将竞争与垄断简单地对立起来,在肯定完全竞争效率的同时,把垄断与低效率等同起来。事实上,这种认识是“建立在静态分析上的,从长远看,适度集中的市场结构对竞争和技术进步可能更为有利。有的美国经济学家一直强调,应该从动态的角度来理解反托拉斯法中的效率概念”(汤敏、茅于轼,1999)。熊彼特也把竞争看做一个动态的过程,并认为竞争的这种长期动态效率远比传统理论所强调的在每个时点保持的资源最优配置的静态效率更重要(熊彼特,1979)。从动态角度看,寡头垄断市场结构本身就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同时它又蕴含着超越单纯价格竞争的更高层次的竞争,尤其是在技术创新能力和国外市场开拓能力方面的竞争,这种动态竞争效率正是这种市场结构有利于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原因所在。
    3.只强调竞争效率而忽视垄断与合作效率
  产业组织理论从其特定的研究逻辑出发,把竞争与效率相等同,而将垄断当作低效率的代名词。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事实上,并非一切竞争都是有效率的。典型的如分散竞争或过度竞争就是一种降低经济效率的竞争形式。近年来,中国某些市场上的价格战也是一种过度竞争形式,尽管它可能促进了企业经营能力的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同时也造成产业利润率的下降,甚至造成全行业亏损,从而导致产业竞争力的下降。因此,一味地强调竞争效率是片面的,竞争强度更不意味着产业竞争力的提高。至于产业组织理论所推崇的完全竞争,由于它不能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不利于企业进行有效的技术创新等,因而很难称得上是最有效率的。至于垄断,一概称之为低效率是武断的。这里首先需要区分垄断结构与垄断行为。一般所说的垄断低效率多是指垄断市场行为,反垄断也主要应是限制这种垄断市场行为。至于垄断结构,笼统地称之为低效率是不符合现实的。垄断市场结构未必一定导致垄断市场行为,从而垄断市场结构未必是低效率的。至于寡头垄断市场结构,往往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等效率效应联系在一起。倘若笼统地反对垄断,无视垄断市场结构的效率,人为地限制企业规模,将不利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实现,不利于实现重大技术创新,从而不利于提升产业竞争力。历史上,19世纪末20世纪初,长期执世界经济之牛耳的英国工业被美国和德国超过,这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英国工业大企业相对于美、德工业大企业发展的滞后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迅速增强,并直接对美国形成巨大的竞争压力。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励集中的产业组织政策,使其钢铁、汽车、造船等重要行业的大企业得到迅速发展,产业国际竞争力迅速提高。“以至于到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美国越来越多的人指责政府执行了过严的反托拉斯法,限制了美国大企业的发展和产业竞争力的增强,使美国的产业失去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绝对竞争优势”(汤敏、茅于轼,1999)。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在市场结构的演进过程中,企业市场除了竞争与垄断关系外,还存在企业合作关系。而产业组织理论把企业市场仅仅归结为垄断与竞争关系,并在很大程度上将二者对立起来。实际上,追求合作也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一个行为选择。对于合作的效率性,现代博弈论已通过“公地悲剧”和“囚徒困境”等模型给出数理上的证明。现实中,大量合作型企业组织的出现,大大突破了产业组织理论关于企业市场关系的“二分法 ”(垄断与竞争)分析范式。布登堡和纳尔巴夫进一步认为,企业由以往的抢夺市场、锁定顾客、用低价促销打败对手等利己性竞争,变为共同开拓与创造新市场,合作进行研发活动,共同使用资源等合作性经营,代表了企业未来的经营观(Brandenburger、Nalebuff,1996)。
上一篇:新儒家、新道家与新经济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