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型寡占市场结构与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3)
2013-05-24 01:22
导读:3.网络经济效应与中国市场结构的重塑 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势头,从而昭示了一种新型经济形式网络经
3.网络经济效应与中国市场结构的重塑
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势头,从而昭示了一种新型经济形式——网络经济的出现。在过去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内,尽管也有众多的技术发明被多个部门所采用,但从对市场结构和企业竞争行为的影响看,信息网络技术无疑是最为显著的。
(1)信息网络技术对规模经济、市场集中度的影响。它使企业信息收集、加工和分析的成本大大降低,并进而影响到企业的运作方式。不可否认,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通过降低资本品的专用性、节约市场交易成本和削弱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区域分割造成的垄断力量等功能,降低了企业的最小有效规模(MES)。另一方面,它也为企业规模的扩张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因为信息技术能够减少组织和使用等级性组织的成本,例如进行长远计划和协调的成本,监督和评估办公室人员以及进行质量控制的成本等。此外,信息技术使个别部门的管理者更易于专门化,降低企业管理成本,并使外部契约更多地被企业内部市场化所取代,从而获得可观的管理规模经济,并使伴随企业规模扩大所引起的边际管理成本的增加速度递减,“X—非效率” 发生的机率降低,企业的最小最佳规模水平相应得到提高。同时,大量网络型企业组织,如战略联盟、虚拟企业等的经济性在于企业自身资源配置机制的战略性转移,而不涉及组织规模的膨胀,从而既发挥了规模经济效益,又避免了组织机能僵化的风险。
(2)信息网络技术使企业的竞争范式发生变化。在网络经济条件下,信息技术成为决定企业市场地位的主要手段,企业的市场地位不再来源于企业对价格和产量的控制,而是技术创新速率的快慢和创新水平的高低。信息技术创新的竞争主要集中在对技术标准和技术范式的控制方面。技术标准就是市场标准,控制了技术标准,也就控制了市场。即使是一个小企业只要掌握了技术标准,也可以迅速成为一个大企业,如微软公司。控制了技术标准和技术范式,也就具备了迅速超越竞争对手、获取市场垄断的条件。但信息时代的垄断与工业经济时代的垄断一个很大的不同是,垄断企业不能长期垄断市场,在新的动态竞争环境中,大企业的高市场份额往往是不稳定的,技术标准的改变和技术范式的转换,必然导致企业市场地位发生变化。这使在位厂商常常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并使其市场垄断行为大为收敛。由于信息技术创新具有这种频率快、专用性强,以及标准程度高的特点,技术创新更易于为少数大企业所掌握,并形成垄断地位。再加上信息技术创新的高风险性,对企业资金实力和抗御技术创新风险的能力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使大企业在掌握技术标准和建立技术范式方面占有较大的优势,这正是当今世界大多数技术标准主要掌握在规模、实力巨大的跨国公司手中的原因。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3)网络外部型对传统企业组织提出挑战。信息网络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网络外部性,其基本含义是连接到一个网络的价值取决于已经连接到该网络的其他单位的数量。网络外部性使企业联盟、虚拟企业、合资经营、连锁经营和业务外包等合作型企业网络组织的出现成为可能。企业之间,包括不同国家企业之间的“ 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变得越来越重要。正如布利克所指出的:“未来的跨国战略将日益以协作而非单纯的竞争为依据,最好把协作视为技能、机会和资本的转让和套利”。他还认为:“在这个新世界中,甚至连收购这一损人利己的古老工具,也染上了更多的协作色彩”(乔尔·布利克等,1998)。事实上,20世纪90 年代以来发生的全球范围的企业兼并,已很少能够找到那种零和博弈式的并购行为,而以寻求增加战略性资产、实现“共赢”的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型并购,成为并购的主流趋势。这种并购明显具有从对方获得自己原来不具备的优势的战略动机,从而达到削减成本、创新技术、保持市场份额、进入新市场,并构筑全球一体化生产网络的目的。
面对网络经济条件下国际产业发展的趋势,要提升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必须对现有企业组织和产业组织结构进行重塑,其中关键的一点是积极创造条件与跨国公司形成多种形式的生产协作和技术创新联盟。目前,与跨国公司的技术合作对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至关重要。据估计,现在世界的科技创新有90%被控制在跨国公司手中。近年来,跨国公司调整了其全球化经营战略,开始以全球技术战略为核心构建其跨国投资经营体系,以直接建立海外研发机构和兼并、收购东道国当地同行业竞争者等方式,将部分研发活动从本国转移到海外子公司或分公司,同时通过建立战略联盟、合资企业等形式,开展跨国间的技术研发合作。这为中国企业加入跨国公司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利用其技术外溢效应,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提供了契机。但是,对跨国公司外溢技术的吸收程度和速度直接取决于我国企业的技术状况。倘若在产业技术水平上与跨国公司差距过大,也会极大地限制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速度。另外,对于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而言,不能单纯依赖跨国公司的技术外溢。因为跨国公司向东道国企业转移技术,服从于其延长技术产品生命周期,保证整个产业链条运营效率,以获得最大利润的目的。其所转移的技术一般是成熟性技术而不会是最先进的核心技术。恰恰是这种核心技术,才是决定一个国家企业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最根本因素。因此,一方面要加强与跨国公司的技术合作,充分利用其技术外溢效应;同时加强对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掌握自主
知识产权,这都需要建立一批具有较强技术创新实力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三、现阶段中国分散竞争型市场结构对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制约
1.分散竞争恶化了正常的市场竞争环境
分散竞争导致了市场竞争的无序和市场机制调节效力的下降,甚至产生严重的“逆淘汰”。分散竞争表现为企业过度进入,在产业市场容量有限的条件下,过度进入必然压缩原有大企业的市场份额和产量,并可能使大量低于最小最佳规模(MES)的企业成为市场的主要供给者,从而大大降低产业的规模经济效益,并可能成为企业恶性价格大战和市场秩序混乱的重要诱因。
2.分散竞争制约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当今世界,大企业已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力量。一个国家大企业的数量往往与这个国家技术创新的实力和水平呈正相关。现阶段,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企业规模过小,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这可以从我国企业规模、集中度与技术创新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中得到说明。总体上看,我国大中型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总研发投入的比重明显高于小型企业,集中度较高的产业的技术进步水平也高于集中度低的产业。1999年,我国中等规模企业的研发投入占总研发投入的比重高达89.6%,其中,特二以上规模的企业研发投入占总投入的比重为64.3%,特一以上规模的企业的研发投入占总研发投入的比重为39%。就开发新产品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看,1999年,CR[,4]在 0-14.9%、15%-29.9%和30%以上行业的这一比重分别为0.55%、0.92%和1.02%;就新产品销售收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看,1999年,CR[,4]在0-14.9%、15%-29.9%和30%以上行业的这一比重分别为7.70%、15.5%和22.3%。从衡量企业技术改造能力的技术改造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指标看,1999年,CR[,4]在0-14.9%、15%-29.9%和30%以上行业分别为1.33%、 2.30%和2.65%(魏后凯,2001)。另外,在分散竞争的环境中,即使规模稍大的企业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也时常面临着技术创新成果被模仿或剽窃的可能,从而减弱了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