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型寡占市场结构与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2)
2013-05-24 01:22
导读:二、中国市场结构调整和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新平台 1.经济全球化与全球寡头垄断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全球统一市场逐步形成
二、中国市场结构调整和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新平台
1.经济全球化与全球寡头垄断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全球统一市场逐步形成。与此同时,各国对全球市场份额的争夺也日趋激烈。各国企业为了争夺更大的国际市场份额,纷纷通过内部扩张、横向并购和强强联合等形式,迅速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以获取市场垄断地位。许多国家的政府也相继放松反垄断政策的执行,甚至由政府直接进行积极的干预,支持本国企业抢占海外市场。1997年美国轻易通过在以前根本不可能被批准的波音对麦道的收购,2001年又做出不再分解微软的决定,都表明了美国政府在新一轮国际经济竞争中对本国垄断大企业的重视和支持。
按照新古典竞争理论,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随着进入既定竞争市场的买者和卖者的增多,可能导致全球市场集中度的降低,并强化竞争。然而,当今国际市场竞争的一个重要走势是随着国际竞争的增强,国际市场垄断也得到进一步的强化,许多行业正逐步呈现一种全球化寡头垄断市场形态。目前,全球10大
化学公司、10大半导体公司分别垄断了各自行业90%以上的国际市场;10大轮胎企业则一直占据着世界轮胎市场80%以上的份额。在航空制造业,自麦道公司被波音兼并后,全世界只剩下波音公司和欧洲空中客车工业公司;在汽车领域,美国两大汽车公司外加大众、戴勒姆—克莱斯勒、丰田等少数厂商控制着全球90%以上的汽车生产和销售;在钢铁领域,10—12家大企业控制着世界钢产量的2/3;在移动通讯领域,诺基亚、爱立信、摩托罗拉、松下、西门子和飞利浦手机占据了国际市场绝大部分份额。在
计算机软件业,仅微软一家就拥有全球个人
计算机操作系统软件市场的90%,拥有运用软件80%的市场份额。当1998年石油行业不断掀起并购浪潮后就有专家指出,未来全球将只剩下5—6家大的石油公司。在硬盘驱动器(HDD)市场,到1995年4个市场领导者控制了整个世界市场份额的85%(按收入计算)。即使在一些竞争性较强的日用消费品市场中也开始形成某些高市场占有率的大型跨国企业,如在消费品饮料行业和洗涤剂市场。
我国市场结构的调整必须考虑全球寡头垄断市场结构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因为,在全球化市场垄断条件下,一个国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主要体现在该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所占有的市场份额,对垄断、竞争及其效率的认识和评价都应着眼于对全球市场份额的争夺这一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市场结构的竞争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将转变为垄断效率。为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我国必须加快形成一批在规模、实力和竞争力等方面都能与国外大企业相抗衡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构筑我国以大企业为主导的寡占型市场结构。否则,就谈不上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更谈不上在国际市场上的主体地位。
2.国际生产分工体系的形成与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经济全球化以全球市场化为前提,以全球信息化为条件,以国际资本快速而频繁的流动为特点,同时以产业和生产全球化为核心和表现形式。产业和生产的全球化是在商品资本和货币国际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实际上是产业组织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和活动,其实质是跨国公司建立全球性的运营体系,把产业分工的增值链放在全球不同区位,以利用专业分工优势与全球协作网络的整合优势,实现经营利润的最大化。在这一以跨国公司为主要载体的、以国际价值链为纽带的国际一体化生产体系面前,没有哪个国家的企业可以置身其外。目前,在电子、通信、医药、化工和各类机电等产业中,这种全球化的产业生产链条已基本形成。产业和生产全球化的发展,为发展中国家切入全球产业生产链条,实现产业升级,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供了一条捷径。中国企业在目前自身规模、实力都难以与跨国公司相抗衡的条件下,应积极切入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全球化产业生产链条,通过发挥
学习效应和利用后发优势,培养和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进而提升整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新的国际分工体系是一种产业内部分工代替产业间分工的格局,这时,一国产业的竞争优势不再体现于最终产品和某个特定产业上,而是体现在该国在全球化产业的价值链中所占据的环节上。企业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不同的环节,将得到不同的附加价值和回报率。处于这一链条高端或战略性环节的企业,将获得比较高的产业附加价值和回报率,而处于价值链末端或普通环节的企业,将获得较低的附加价值和回报率。如
电脑生产,INTEL公司、微软公司卖的是技术、标准,利润率都甚高,所获利润占整个产业利润的60%以上。处于分工中端的,如日本、中国台湾,则负责生产电子产品的某些关键部件,至少也能赚20%左右的利润。而到了处于分工末端的我国大陆地区,则主要负责组装、加工,所得到的只是微薄的劳务工资报酬。从提升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角度考虑,我国企业应加快形成和提高自己的竞争优势,特别是形成自己明显的核心竞争力,以占据国际产业价值链条的重要环节,并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目前,面对参与全球产业分工,我国企业遇到一个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问题。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的贸易理论,我国企业应主要发挥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承担那些具有劳动密集型特征的生产环节。我们认为,对这一问题应进行动态的考虑。全球化产业链本身就是一条动态链条,每一环节的占有者并不具有绝对垄断优势,已经处于链条中的企业要受到外部企业的竞争,而处于某一环节中的竞争者又都尽力谋求向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更高的环节提升。技术进步缓慢和竞争优势不明显的企业面临着被挤压甚至被淘汰的危险。所谓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将很快丧失。对于我国企业而言,在切入全球产业链条的过程中,可以从劳动密集型环节做起,但不能停留于该环节,应逐步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环节发展,从而逐步由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倘若长期停留于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不能尽快地将生产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那么,我国企业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将可能被长期锁定在较低的水平上而难以实现超越。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是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基本手段,也应成为我国企业加入国际生产分工体系应着力加强的环节。一般而言,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速度和水平取决于当地配套产业的技术状况。如果没有相应地培育起自主的和充分的技术创新与开发能力,就会使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步伐放缓甚至停滞。为此,我国企业应迅速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以尽可能保持在技术创新方面与跨国公司的同步。无论是实现我国企业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还是提升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都要求重塑我国产业组织结构,形成有利于资金积累和技术创新,具有较高的产业盈利率和竞争力的寡占型市场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