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企业的总就业人员(N)可分为两部分:有效就业人员(Ne)和无效就业人员(Ni);有效就业率(EER)是有效就业人员与总就业人员的比例。用公式表示为:N — Ne = Ni
N — Ni/ N = EER (0<EER≤1)。EER=1,表示全部就业都是有效就业,产出随劳动力的增加而增加,因此,要增加产出,必须增加就业,直到出现无效就业,同时企业的雇工成本增加。这种情况下奥肯定律有效。0<EER< 1,意味着只有部分就业是有效就业,存在部分劳动力的在职失业。这种情况下,提高产出不必增雇工人,只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就业人员,或解雇无效就业人员,提高劳动生产率即可,这不会导致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这种情况下奥肯定律失效。
劳动生产率是指每个工人的产出比率,用公式表示:A = Y/N = N/(Ne + Ni)。式中,A是企业的劳动生产率;Y是企业的产出;N是企业的就业人数。无效就业劳动力的边际产出为零,它们的存在不会增加产出。然而,无效就业人数的多少直接决定着有效就业率的高低。在就业人数一定的情况下,无效就业劳动力越多,有效就业率越低,产出变小,劳动生产率就降低;无效就业劳动力越少,有效就业率越高,产出增多,劳动生产率提高。因此,劳动生产率与无效就业率成反比关系,与有效就业率成正比关系。
无效就业劳动力的边际产出为零,它们的存在不会增加产出。然而,无效就业人数的多少直接决定着有效就业率的高低。劳动生产率与无效就业率成反比,与有效就业率成正比。
在微观层面上,生产函数一般指一个厂商利用任何给定的要素投入量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厂商投入越多的劳动,越多的资本,产出水平也越高(假定投入被有效利用)。但是在短期,假设惟一的可变投入是劳动,资本投入和技术状态被看做是固定的。因而,短期生产函数的简化关系表示产出(Y)取决于劳动投入量(N)及劳动生产率(A)。用函数式表示为:Y = AN。该函数式表明,短期内产出决定于劳动生产率和就业量。在就业量一定时,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出必定上升。劳动生产率一定时,就业量增加,产出不一定增加, 只有当所有就业都是有效就业时(EER=1),这一结果才出现。
由于中国企业的有效就业率很低,因此宏观经济产出与企业劳动生产率息息相关。图3显示了1979-2003年间产出增长率与劳动生产率增长之间的关系,二者呈现非常明显的同向同幅度变动趋势,这充分表明我国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与经济增长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理论和经验实证均表明,有效就业率与劳动生产率正相关,劳动生产率与宏观经济增长正相关。因此企业提高有效就业率,国民经济产出就迅速上升。无效就业在我国表现为在职失业或隐蔽性失业。由于历史和制度方面的原因,我国的总体隐蔽性失业情况严重。
图3 产出增长率与劳动生产率增长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一般说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企业冗员数量庞大,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排出的冗员人数往往多于企业经济扩张时的新增就业人数,导致企业的从业人数减少,反映在统计中就出现了从业人员增长率下降和城镇登记失业率上升。因为削减无效就业人员,企业的有效就业率和劳动生产率都会提高。因此,在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下岗人数增大。下岗分流虽然使大中型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有所好转,但也使很多职工走向社会,带来失业率的提高。
1998年以来,在有效就业率小于1的情况下,为应对需求上升,企业无须增雇工人,只需将无效就业人员转变成有效就业人员即可。只有当有效就业率等于1时,需求的进一步增加才会引致就业的增加。因此,企业在消化无效就业人员和提高有效就业率时,一方面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总产出增加,另一方面就业增长缓慢。随着新增劳动力快速增长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失业压力加大。
四、结语
体制与结构性失业是我国目前失业的主要成因,从宏观与现实角度来看,经济关系扭曲,产出对就业的影响无法正常传递,以至于出现产出增长,就业压力不减,是造成中国经济偏离奥肯定律的宏观原因。从微观来说,失业成因的绝对多元性与就业成因相对多元性之间的失衡.呈“漏斗型”的失业与就业现状使失业总量继续保持扩大的态势并使失业率较长时间在高位运行。市场竞争的压力与宏观经济的变化,促使企业通过释放或充分消化大量无效就业人员,提高有效就业率,提高劳动生产率,是9O年代以来产出增长、失业上升和宏观经济偏离奥肯定律的微观机理。我国的有效就业和经济增长尽管在短期内各自是非稳定的,但从长远来看,经济增长和有效就业表现出协同变化的一致趋势。
参考文献: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1] 李琦. GDP增长同时就业弹性下降[J/OL].北京现代商报,(554),http://www.bjbusiness.com.cn/20040430/2004.4.30:(2006.04.01).
[2] 赵晓. 处于临界点的中国失业问题[N].证券时报,2002-06-21(08).
[3] 同图[1]
[4] 蒲艳萍. 中国经济增长与失业关系的实证研究-有效就业分析与协整检验[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53-58,69.
[5]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5[DB].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6] 刘鹤. 对高增长低就业格局的初步研究[J]. 比较, 2005(20):93-104.
[7] 文清.中国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状况 [EB/OL].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2002-04-30.
[8] 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03[DB].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9] 蔡昉. 扩大就业要倚重服务业[N].经济参考报,2002-08-28(12)
[10] 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05[DB].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11] 刘凤雏.增加农民收入的路径探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政策选择[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6,27(4):6~11
[12] 国家统计局. 统计报告2004(22)[R/OL].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