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关于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差距的制度成因及均等化

2013-08-26 01:06
导读:经济论文毕业论文,关于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差距的制度成因及均等化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摘要:十七大报告指出,缩小


  摘要:十七大报告指出,缩小区域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服务均等化;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是主义新建设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之一。本文以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经验为例,在分析该区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现状基础上,从制度设计角度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优化路径。

  论文关键词:基本公共服务 城乡均等化 制度成因 优化路径
  
  相对全国乃至全省其他地区而言,浙江省宁波市的基本公共服务处于一定的领先地位。以义务为例,宁波市是全国范围较早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乃至十二年教育(包括高中三年)以及率先尝试十五年免费教育(包括幼儿园三年)的地区。宁波市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也是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补助标准由年人均71元提高到100元,参合农民370万人,参合率达96.5%。宁波市的社会养老体系建设也颇有成效,2007年,宁波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标志着农村养老保障向全覆盖迈进,今后年满18周岁的宁波农民都可以参保,男50周岁、女40周岁以上的中老年农民成为重点参保对象。
  宁波市目前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断推进和延伸,江北是宁波大市范围内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相对优先的区域。本文通过分析宁波市江北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中的经验、问题、成因及对策,旨在挖掘其相应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最后说明沿海发达地区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走在全国前列,关键在于不断增加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宁波市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状
  
  (一)社会保障事业日益完善
  宁波市江北区在继续扩大被征地养老保障覆盖面,对被征地农民实行城镇职工或被征地农民两种形式养老保障的基础上,2008年对未参加社会性保障的具有江北区户籍且年满18周岁以上的人员,重点是男性年满60周岁、女性年满55周岁以上的老年农村居民,实行了农村居民养老保障,并对不同类型的参保人员实施政府补贴。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8年江北区出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办法调整意见》,调高筹资标准,提高参合农民的补偿水平,扩大了市级定点医疗机构,增加了健康体检经费,全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60280人,覆盖率达98.4%。并在2007年下拨了1000万元风险基金,率先在省内建立了首个合作医疗抗风险基金。
  (二)教育卫生事业日趋健全
  为了更好地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加强了农村中小学的标准化建设,江北区的农村中小学标准化达标比例达到了82%;同时,进一步统筹城乡学前教育协调健康发展。设立人才开发经费600万元用于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实行了特级老师、名老师的农村中小学一年以上的支教工程。全面实施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制度,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深入实施农村健康工作。一方面实行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化改选,完成了2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化改造;另一方面加强社区卫技人员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并继续实施大学生村医行动计划,江北区村医累计已达44名。
  (三)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宁波市江北区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实施了“三个一”财政扶助计划。实施了“三个一”财政扶助计划,即每年用3个100万元保障文化健康持续发展。全区共建成村落(社区)文化宫96个,其中市级文化宫41个。加强了数字改造,制定区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移方案,启动数字电视传输平台建设和网络改造,数字电视信号已经覆盖全区。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四)健全农村社会救助体系
  在进一步完善以就业援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分层救助体系的基础上,江北区还出台规定将全体未就业和未享受社会保障的残疾人均纳入补助范围,并提高了残疾人的救助标准。并从2007年6月起实行了对农村困难老人发放生活补助。同时实施了居家养老服务向农村延伸,目前已在11个村、1个农民安置社区建立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对持有低保、扶助或残疾救助证,生活缺乏处理能力的60周岁以上独居、空巢困难老人,每月可享受200元标准的居家养老服务。
  (五)加强了公共服务的延伸
  宁波市江北区实行了整体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统一筹划农村道路、供水供电、通讯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覆盖全区域城乡对接的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共享。一是开展农村联网公路建设;二是优化城乡公共交通网络;三是重视改水工作;四是加快农村供电、菜等设施建设。五是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参照城市社区,建设农村社区全民服务中心。
  
  宁波市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的问题
  
  浙江省宁波市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庞大的系统工程,受二元体制制约,对其范畴、标准以及各级政府职责的研究滞后于社会发展水平,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趋势和问题。
  (一)农民需求不断升级
  目前宁波市进一步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是农民群众从基本需求向高层次需求转变。目前,宁波市广大农民群众过上了相对比较宽裕的生活,对农村公共服务的需求也从基本需求逐步向追求生活品质、社会公平等较高层次转变,要求提升现在公共服务的质量、进一步改善文化教育、社会保障、医疗、治安管理以及自身发展的愿望比较强烈。二是政府面临着不断增加的公共服务供给压力。地方政府新增财力在当前国际危机的冲击下有所缓减的现实情况下,再加上宏观调控的影响,特别是建设用地指标的严格控制,使许多涉及到土地的公共服务项目难以有效实施,制约着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三是多元供给机制研究探索不足。到目前为止,宁波市仍然以政府投入为主,缺少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产品供给的实质性有效举措,哪些领域应当由市场运作、哪些领域应当由政府不明晰,公共产品多元供给机制尚未形成。

上一篇:探析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