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城乡收入差距的因素分析
内容摘要:本文利用计量经济学的数量方法对影响城乡收入的诸多因素进行分析。在借鉴前人已证实的一些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当今经济发展的特点与动态,提出了一些新的影响因素,并利用计量方法加以检验,保留了显著的影响因素,剔除了不显著的因素。从而形成了一个新的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模型,并对其进行了检验与修正,得出关于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因素分析。
关键词: 城乡收入差距 因素分析
一、研究背景及其问题提出
改革开放之初,由于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农民自身的经济利益与生产成果相联系,形成激励机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生产大幅度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农民的收入增长较快,80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2.30﹕1,85年一度缩小到1.83﹕1;但从85年起,国家将改革的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从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城乡经济发展有出现新的不平衡,差距再次扩大,直到2003年,这种情况都没有得到好转,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的家庭纯收入之比仍在扩大。更糟糕的是,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增长速度还远低于城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下图所示: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的收入差距有助于形成有层次性的需求结构,但是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必然会给社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那么目前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究竟是否已经发展到不能容忍的地步了呢?学术界普遍观点如下:
过高论:横向静态比较,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都高于发展中国家,更高于发达国家。
以陈宗胜为代表的主流派认为,目前城乡收入差距大致适当。原因在于:总体社会安定,没有大的动荡;农村和城市的基尼系数都没达到0.5以上,对照我国目前经济增长和效益来看,算不上两极分化。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从上表 ,我们可以看出在同样的收入区段,我国的劳动力份额与产值份额比率比“标准结构”上升得快。说明在同样的收入区段,我国农业劳动力份额比“标准结构”下降的慢,而农业产值份额则比“标准结构”下降的快;这表明,同“标准结构”相比,我国农民人均收入比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得更慢,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速度更快,因而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比“标准结构”更大。在目前中国人均GNP超过1000美元的情况下,劳动力份额与产值份额比率大大超过了“标准结构”,而且还出现上升趋势。可见,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是不合理的。另外,我国财政用于农业支出占GDP的比重太少了,即使与发展中国家比较,我国财政用于农业支出占GDP的比重比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还要少,说明农业投入过少,国家重视不够。请参见下表;
财政支出农业支出占GDP的比重
国别 年份 变动范围 年均幅度
全世界 1982-1987 0.84-1.03 0.97
发达国家 1982-1987 0.67-0.91 0.83
发展中国家 1982-1987 2.00-2.26 2.11
印度 1982-1987 3.30-3.84 3.52
中国 1990-2000 0.98-1.66 1.28
说明:印度的数据仅包括中央政府;中国的数据来自2001年及以前《中国统计年鉴》;其他国家数据来自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政府财政统计》(1990年)。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对农业投入的力度根本没有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而且离平均水平还相距甚远。说明我国应该加大对农业的重视程度,在这方面多投入精力、人力、物力、财力。而且和我们发展水平相差不多的印度其财政用于农业支出占GDP的比重也远远超过中国。这足够引起我们的深思。
二、模型设定及其理论分析
那么是什么因素在扩大城乡收入差距,什么因素对将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至关重要呢?我们在进行模型设定的时候,对近年来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农业政策的分析,认为造成城乡收入差距的因素非常多。于是,我们在参考社科院九十年代关于农民收入与劳动力转移的一项课题的基础上,经过整理和总结将因素分析如下:
首先,这几年以来,虽然农民收入的渠道多元化,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份额在不断增长,但农产业的收入,尤其是种植业收入仍占很大比重,而这部分农产业收入又取决于农产品产量的多少和价格高低,所以选择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指数(X1)和粮食产量增长率(X2);
一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对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我们选择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X3),第一产业劳动者比重(X4),结构系数(X5)(非农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与农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之比)反映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
农业生产的发展对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选择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率(X6),按可比价格计算的第一产业增加值指数(X7),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X8)。
分析城乡收入变化的差异性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我们选择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率(X9),城镇职工年均增长率(X10),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X11)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X12)。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较快的原因是非农收入份额增加,我们选择非农产业收入增长率(X13)和乡镇企业职工人数增长率(X14)。
另外在总和收入一定时,农村人口的减少会提高人均纯收入,我们选择城镇与农村人口比来衡量(X15)。
在设定模型之前,我们将以上变量整合,归纳为以下几个典型因素代表:
农村就业结构转换滞后于产值结构转换X1(农村就业结构—农业产值结构)
城乡人口比率X2(城镇总人口/农村总人口)
城乡文化水平差异X3(城镇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农村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
城乡居民财富比X4(城镇居民平均储蓄/农村居民平均储蓄)
城乡二元结构X5(非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
滞后的收入差距Y(-1)(滞后一年的收入差距) (根据布坎南的收入分配理论,现代社会中,财富对收入的作用日益明显。但由于财富难于确切计量,我们借用滞后收入差距来衡量城乡财富的不同影响。)
几点说明:
一、理论界定: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划分应该依据居民的实际居住地。而官方统计上的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划分是依据居民的户口所在地确定。因此,我们在按户籍划分的城镇居民中加入农村流动人口,农村居民中减去农村外出人口;如下表所示:
流动前:
城镇居民 农村居民
城镇户口居民 农村户口居民
流动后:
城镇居民 农村居民
城镇户口居民
农村流动劳动力(人口) 农村实际居住人口
(农民户口居民—农村外出人口)
二、我们用来反映城乡收入差距的两个指标,即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其统计口径并不一致,前者不仅包括现金纯收入,还包括实物折现金收入,而后者只是城镇居民可支配的货币收入,城镇居民所享受的大量非货币型福利收入(如住房,公费医疗和实物收入等)没有在现有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体现。国家统计局一项据宏观统计资料和调查测算的结果表明,1995年城镇居民人均从国家及单位获得的福利收入3304元,相当于当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为71.6%。因此,直接通过比较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得出的结果肯定会在一定程度上低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但至少给出了实际收入差距的下限。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三、我们之所以用平均教育年限来衡量文化水平差异这个因素是因为:一般而言,只接受过小学教育难以形成人力资本的差异,所以我们对接受初中、高中、大学的不同人数进行加权,得到平均教育年限这个因素。根据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教育是形成人力资本的最重要因素,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率远大于物质资本收益率,故引入这个因素。
于是最初模型设定为:
Yt=C+ß1X1+ß2X2+ß3X3+ß4X4+ß5X5+ß7Yt-1+µt
我们对这个模型进行相关系数的检验,得到有些因素的相关系数很大,如下表所示:
X1 X2 X3 X33 X4 X5 Y(-1)
X1 1.000000 0.922361 -0.835586 -0.853444 0.572083 0.843458 0.808455
X2 0.922361 1.000000 -0.926784 -0.941395 0.513539 0.652445 0.784018
X3 -0.835586 -0.926784 1.000000 0.884172 -0.645397 -0.539827 -0.834192
X33 -0.853444 -0.941395 0.884172 1.000000 -0.589068 -0.552566 -0.708946
X4 0.572083 0.513539 -0.645397 -0.589068 1.000000 0.486464 0.698691
X5 0.843458 0.652445 -0.539827 -0.552566 0.486464 1.000000 0.609158
Y(-1) 0.808455 0.784018 -0.834192 -0.708946 0.698691 0.609158 1.000000
从此表看出,x1和 x2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所以在模型的引入因素时,我们考虑在x1和x2之间舍掉一个变量,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来确定x1和x2哪个引入模型更好。
检验结果:
Pairwise Granger Causality Tests
Date: 12/24/04 Time: 15:15
Sample: 1980 2002
备注说明:Y城乡收入差距程度=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纯收入
x1城乡人口比率=城镇总人口/农村总人口
x2城乡文化水平差异=城镇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农村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
x3城乡二元结构系数
yt-1滞后一年的收入差距Y(-1)
(二)用OLS估计结果
因为由于收入差距并不能按预期缩小到某一程度,所以我们是通过局部调整模型引入滞后变量的,因此我们仍可以采用OLS法进行估计。
Eviews的最小二乘计算结果为:
Dependent Variable: Y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12/24/04 Time: 16:07
Sample(adjusted): 1982 2002
Included observations: 21 after adjusting endpoints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4.857824 2.921249 -1.662927 0.1158 大学排名
X1 1.896661 0.871168 2.177148 0.0448
X2 2.450802 1.586851 1.544444 0.1420
X3 0.170539 0.080550 2.117190 0.0503
Y(-1) 0.667115 0.122737 5.435312 0.0001
R-squared 0.926722 Mean dependent var 2.412857
Adjusted R-squared 0.908402 S.D. dependent var 0.377851
S.E. of regression 0.114357 Akaike info criterion -1.294721
Sum squared resid 0.209241 Schwarz criterion -1.046026
Log likelihood 18.59458 F-statistic 50.58630
Durbin-Watson stat 1.950848 Prob(F-statistic) 0.000000
从上可以得到回归模型:
Yt=-4.86 + 1.90X1 + 2.45X2 + 0.17X3 + 0.67 Yt-1
2.92 0.87 1.59 0.08 0.12
t= (-1.66) (2.18) (1.54) (2.12) (5.43)
R2=0.93 =0.91 d=1.95 F=50.58
(三)对模型进行检验:
经济意义检验:从回归系数可以看出,X2(城乡文化水平差异), X3(城乡二元结构系数), Yt-1的系数为正,符合经济意义。即随着X2,X3, Yt-1的增大,城乡收入差距会随之增大。 X1这一指标对收入差别的影响有两个方面:其一,在经济未增长的情况下,如果该指标值扩大,则收入差别会扩大,因为指标值缩小意味着农村人口超生,平均每人分享的资源自然变小。其二,在经济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如果指标值扩大,意味着城市化的程度提高,如果城市化所伴随的工业化程度未达到促使城乡居民收入自然差距下降的临界值时,那么收入差距程度一般会提高,反之则下降。X2衡量的是文化水平的差异,随着农民所掌握的知识增多,可以改变过去的陈旧的工作观念,可以更多地接触新的生产技术,获取致富的信息,从而缩小与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X3城乡二元结构系数,则反映我国传统农业中的剩余劳动力向现代非农产业转移存在困难。Yt-1的系数为正,说明收入差距会存在马太效应,“穷者愈穷,富者愈富”。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三、本文的亮点
理论界普遍的观点是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将减少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数量,提高农村的劳动生产率和农民的收入水平。因此,城市化的进程中城乡收入差距会逐渐缩小,也就是说回归中的解释变量X1的系数为负,但我们的计量模型回归得到为正。这是因为: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可能对统计上的城乡收入差距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从改革以来,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的渠道主要有以下几种,而每一种渠道都意味着农村居民中较为富裕的居民有更大的可能性转为城镇居民。(1)城市化过程中,征地农民转为城镇居民,显然,越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城市化进程越快。同时,在征地过程中,土地转为非农业用地,尽管一部分农村居民同时被转为城镇居民,但从事农业生产的居民并没有获得更多的土地,因此,农业生产中的剩余劳动力也并没有减少,农村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也不能获得提高。(2)通过户籍的买卖 “农转非”,在经济上比较富裕的农村居民更加有实力通过经济的手段获得城镇居民身份。(3)农村居民的孩子通过上大学,然后在城镇就业获得城镇居民身份,一般来说,相对富裕的农村地区和相对富裕的农村家庭有更好的条件供孩子读书。(4)通过在城镇地区的就业或与城镇居民的婚姻然后就业获得城镇居民身份,并不是每个在城镇地区就业的人都能够获得城镇居民的身份的,如果就业者的收入和社会地位较高,那么他获得城镇居民身份的可能性也就提高了。中国的城乡收入统计是以户籍为基础的,如果城市化进程中较富裕的农民首先转变成了城市居民,那么,城市化进程就可能在不改变所有居民的收入的情况下扩大统计上的城乡收入差距。
四.本文的结论
通过分析,我们得出人口、二元结构,滞后的收入差距是制约收入的三个显著因素:
在模型分析中,城乡人口比的系数为正,说明我国目前的城市化进程滞后工业化,虽然有大量的劳动力涌入城市,但如果城市的工业化程度不足以吸收这些劳动力,从事的都是低收入的基础工作,部分地补充了低端工作岗位的不足,促使城市形成规模经济,从而带来了城市经济迅速发展,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另一方面农民进城从事的工作报酬过低,不足以缩小收入差距。也就是说如果城市化所伴随的工业化程度未达到促使城乡居民收入自然差距下降的临界值时,那么收入差距程度一般会提高,反之则下降。
在中国的大多数地方仍然实行着城乡分割的户籍政策和管理政策,一些地方实行的户籍“准入政策”实际上是让富有的人成为城市居民,却没有使更多的农村居民享受到城市化的好处,这就使城市化对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受到了限制。一直到最近,中国的中央政府才明确地提出要给农民在城市里同等的就业地位,但城乡分割的户籍政策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任何分割城乡劳动力市场的政策都只能说明地方政府更多地考虑了城市居民的利益,这样的政策没有任何存在的理由,而地方政府是否能够真正地放弃保护城市居民的劳动力市场政策还需拭目以待。
二元结构系数这一因素显著正说明,农业中有太多的剩余劳动力没有转移出来,劳动生产率低下,产值在GDP中的比重逐年下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远远落后于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参考文献:
(1)《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林善炜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年
(2)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3)《转型经济中的宏观收入分配》杨灿明著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3年
(4)《中国金融年鉴》 2003年版
(5)《中国人口与劳动力报告----城乡就业问题及对策》主编 蔡钫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年版
(6)《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形成原因及对策研究》第30 卷第5 期财经研究Vol130 No15 2004 年5 月 刘社建 ,徐艳
(7)陈宗胜《再论改革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8) 张平 《增长与分享———居民收入分配理论和实证》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