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3.传统生产方式的优化资源配置效应已经发挥殆尽
实证分析表明,2004 - 2006年间中国农业技术效率水平总体上有所提高,其中表示农业生产水平的纯技术效率唯独在青海呈下降状态,表示规模水平的规模效率也仅在内蒙古和吉林有所下降,还有个别省份是这两种效率分别有所提升,而更大多数的省份是这两种效率均没有变化。这一情况同样表明中国农业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是来自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而非技术进步。这与中国几十年来主要依靠要素投人来维持的低水平、粗放型增长模式相吻合。虽然中国传统农业生产具有“精耕细作”的特点,但这种“精耕细作”所发挥的生产率提升作用空间有限,依靠生产效率提高拉动生产力提升的阶段已经基本结束,需要进入以技术进步为源泉的生产力提升阶段。
4.省际间的生产力增长差异再次表明技术退步是造成生产力下降的症结所在
综观各省农业生产力变化情况,可将其分为两种类型:生产力进步型(Malmquist生产力指数大于1)和生产力退步型( Malmquist生产力指数小于1),在此基础上再根据生产力进步(退步)的幅度进行细分,各省的情况大体如表2所示。
由表2可见,在农业生产力进步型的省份中只有黑龙江和浙江两省进步幅度较大。其中,由技术进步拉动农业生产力成长的有北京、黑龙江、浙江、福建、广东、陕西、新疆等省份;由技术效率提升拉动的有河北、辽宁、吉林、河南四省。山东则表现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提升的双重拉动。在农业生产力存在较大幅度退步的8个省份中,海南的退步幅度最大,且这8个省份都是因为存在严重或较严重的技术退步所致的生产力下降。总体而言,中国农业生产力增长已基本进人由技术进步决定的阶段,农业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退步现象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农业生产率提高的瓶颈,这暴露出中国农业生产的最大隐忧。
三、影响中国农业生产率变动的结构性因素
1998年以来,中国农业进人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心任务是战略结构调整,着力调整农作物品种结构,优化区域布局。这种结构调整以及其他一些结构性因素对农业生产率水平的影响如何是本文要讨论的另一问题。
本文将结构性因素主要分为五类:(1)种植结构。在种植业内部,一般根据附加值的大小可将农产品分为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通常认为,经济作物比粮食作物具有更高的附加值,因此增加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有利于提高生产率。本文以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总播种面积表示一个地区种植业的产品结构。(2)农业化水平。机械化水平反映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现代化程度,通常认为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优势,提高生产率。本文以机耕面积/总播种面积表示一个地区的机械化水平。(3)劳动力结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下,通常认为劳动力的性别状况会对生产率产生相当的影响,而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劳动力的性别比例发生了较大变化,其对生产率水平的影响如何有待考察。本文以农村男性劳动力人数/农村女性劳动力人数表示该地区的劳动力性别结构状况。(4)城市化水平。它反映一个地区城市相对于农村人口的比重,城市化的发展往往伴随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进而可能对农业生产率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一般意味着更先进的思想观念和生产组织方式的影响范围扩大,这可能也会对农业生产率产生影响。本文以城市化率(城市人口数/农村人口数)表示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5)收人结构。这里的收人结构主要指农村家庭纯收人的结构。农村家庭纯收人可以分为性收人、家庭经营纯收人、财产性收人、转移性收入,本文以农村家庭经营纯收人/农村家庭纯收人表示收人结构,该比例越大,说明农村家庭对农业生产的依赖程度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