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析中国省际农业生产力成长差异及其结构性因(4)

2014-05-02 01:30
导读:加快消除城乡二元壁垒,促进剩余劳动力在非农领域的 就业 ,多管齐下增加农民收人也是提高生产率的必然要求。目前,中国农村存在着劳动力的总量剩

    加快消除城乡二元壁垒,促进剩余劳动力在非农领域的就业,多管齐下增加农民收人也是提高生产率的必然要求。目前,中国农村存在着劳动力的总量剩余与结构性短缺并存的状况,但由于中国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化程度低,基本上掩盖了这一总量和结构性矛盾,造成农业部门劳动力供过于求,农村劳动力低廉,农民仅凭传统的农业劳动所获取的收人有限的结果。要解决农民增收,一方面要加强农业生产的标准化、专业化、技术化程度,以科技创新、质量安全生产等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进而增加农民收人。另一方面,需要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鼓励和支持具有地方特色的乡镇企业的发展,特别是能大量吸收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企业。同时,实证分析表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对农业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是负向的,也就是说,城市化进程可能加剧而不是缩短城乡二元经济差距。农业生产率的增长与增加农民收人,特别是非农收人占总收人的比例是相辅相成的。为此,既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强农业的附加价值创造能力,更要鼓励农业加强专业化生产,以此释放农业生产的服务需求,为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空间。同时继续加大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力度,引导农户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分工与协作。

    3.形成基于效果修正的农业政策反债评价机制

    为促进中国农业生产力提升,近年来中国政府一直在推行一些政策,如,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推进规模化生产,提高化水平等。这些政策的生产力提升效果如何,事实上需要一些更具客观性的定量化评判,本文的研究至少表明,机械化水平对提高农业生产力具有积极作用。从实证结果来看,东北三省、河北、山东、河南、新疆等农业机械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均属生产力增长型地区。为进一步提高中国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政府除了需要继续实施农机补贴等刺激农机使用的政策外,还应针对中国不同地区农业资源察赋的差异,鼓励农机生产企业研发生产差异化农机产品,引导农户之间的联合协作生产,加大协调农机“跨区作业”,加强农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而对种植结构调整这一政策的实证研究表明,其对农业生产力增长没有显著影响,因此,简单地推行减少粮食作物比例等种植结构调整政策,可能会因忽视中国各地区的农业资源禀赋差异巨大而陷人“一刀切”式政策的执行困境,所以,对类似的种植结构、产品结构调整等政策必须审慎对待,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地区的资源察赋优势为依据。

    4.当前农业政策的重.点应从“予与取”范畴向更深的组织与制度层面延伸

    中国2004年以来的农业政策,以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取消农业税、增加农业领域的政府支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农业技术等为手段,形成了以“少取多予”为特征的农业政策,这相对曾经长期存在的“剪刀差”式的农业政策无疑是一大进步,但如果政策仅仅限于资金的多与少、予与取的范畴,还不能从根本上和长期上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和农业发展。因为组织和制度障碍完全可能将涉农公共投人增加的良好效应抵消,就像中国的农业科技投人,虽然资金投人数量逐年增加,但绩效并不理想,这与农村科技研发投人体制、投人主体与收益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制度安排等有很大关系,再如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政策,虽然政府从到,再到农业龙头企业扶持等,都提出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但由于以土地为代表的资源的市场化配置还面临制度性障碍,所以政策实效也远未达到预期的水平。当前,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政策下,增加对农村的、医疗、养老的公共投人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但如果这种增加仅是扩张总量,而对可能影响结构效率的制度性因素不做出相应的变革,其作用可能会事倍功半。因此,从促进农业生产力提升和农业发展的角度,当前中国的农业政策必须在总体增加惠农支出的同时,从有利于引进新的生产要素和优化要素资源配置水平着眼,实现组织与制度创新,如,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创新农村产品,放宽农业贷款可抵押的范围,鼓励多种形式的农村合作经营组织等,通过“制度松绑”为农业生产力提升累积制度性激励因素。

上一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析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