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经济权力与工资水平的博弈:“民工荒”的一个解

2014-05-03 01:03
导读:经济论文毕业论文,经济权力与工资水平的博弈:“民工荒”的一个解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关键词:权力;水平;民工荒;刘易斯模

  关键词:权力;水平;民工荒;刘易斯模型

  论文摘要:农民工经济权力与工资水平的博弈是“民工荒”的问题所在,据此可知刘易斯模型是一个动态的水平面,而不仅仅是静态的水平线.中国的实际情况表明刘易斯转折点将比预期提前到达,要求巩固民工权益保障的既定成效,产业结构优化与农民工职业培训相结合,适时适度调整计划生育政策。

    一、“民工荒”状况研究综述

    2009年下半年以来,随着的强劲复苏,沿海地区用工短缺的现象又开始出现,特别是“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的“民工荒”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自“民工荒”问题出现以来,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学科领域进行了大量研究,对其认识逐步深人。目前对“民工荒”问题的基本判断主要有五类观点。一是劳动力机制论:“民工荒”并不是民工绝对数量不足,而是劳动力供求关系变化、劳动力价格与价值偏离、劳动力市场供求机制综合作用,、劳动力市场区域性和结构性失衡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二是民工结构短缺论:“民工荒”并不是由于农村劳动力绝对数量下降,而是结构性有效供给总量不足,即由特定人群短缺而造成的结构性供给不足,在很大程度上是指年龄、性别、地域和技能型民工荒,真正能够实现流动又能满足流人地需求的劳动力数量有限。三是民工数量短缺论:“民工荒”并非是特定区域或产业的劳动力短缺,也不是市场结构性短缺,而是数量性短缺,中国正面临全面性劳动力短缺的现实挑战。即使现行的劳动力周期性缺工不能表明劳动力已陷人长期短缺,但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已孕育着未来劳动力短缺的趋势。四是民工权益缺失论:长期以来企业漠视民工权益,保障制度又将民工置于制度之外,民工的劳动权和社会保障权都严重缺失。与此同时政府的支农惠农政策提高了农民对收益的预期,增加了进城务工的机会,农民工流动趋于理性。“民工荒”揭示了民工维权意识增强,是民工在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的情况下开始“用脚投票”的结果。五是产业优化发展论: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使劳动力需求结构发生变动,而劳动力供给结构无法及时做出相应调整导致劳动力不能有效供给,尤其是素质型民工满足不了劳动力需求。要保障中国产业的持续发展、转型和升级,必须要培育符合现代发展的产业工人队伍,而不能依靠民工来长久支撑中国工业化。

    相关研究大多隐性假设农民工是弱势群体,在劳资博弈中处于劣势,无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即使是“用脚投票”也是无奈的极端选择,因此把“民工荒”问题归结为体制、结构或政策原因。本文却认为随着“民工荒”问题的严峻化,领导层已经认识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保障农民工权益,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而且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知识、技能也在提高,内外诸多因素使农民工的经济权力在逐渐增强,农民工经济权力与工资水平的博弈是“民工荒”的问题所在,进而修正“刘易斯模型”,认为刘易斯模型是一个动态的水平面,而不仅仅是静态的水平线,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判断刘易斯转折点将比预期的提前到达,并提出若干应对措施。

    二、经济权力与工资水平的博弈:一个分析视角

    经济权力即经济主体凭借其掌握的资源而形成的对他人或资源的影响力与控制力。传统意义上雇佣方与劳动者之间天然存在着权力察赋的差异,在我国市场机制还不完善及民工群体的弱势状态特性下,雇佣方的经济权力体现强权特征,民工经济权力被完全剥夺,民工工资只由雇佣方的经济权力决定,雇佣方与民工的经济权力两极化作用的均衡结果是,劳动力供给曲线从倾斜逐步变化为水平线,具有无限弹性,此时的民工需求量与均衡工资完全依靠需求曲线来决定,这种民工的工资决定与经济权力的动态转变过程如图1所示。

    (一)农民工经济权力的增强

    随着“民工潮”的兴起,民工权益问题得到领导层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中央和地方出台的相关政策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民工的权益,使农民工外显的经济权力得到增强。全国总工会调研组2006年发布的(关于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的调研报告》中称民工权益保障取得一定成效,表现为一是农民工的社会地位逐步提高;二是农民工进城就业的体制性障碍逐渐削减;三是农民工就业的政策和社会环境日趋改善;四是农民工权益保障情况日益好转;五是农民工对自身享受权益情况满意度上升。同时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民工整体素质得到了提升,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农民工的主体.年龄18岁到25岁.表现出受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等“三高一低”的特征。作为资本的主要方式,教育增强了民工的自然察赋,民工劳动知识和技能,乃至维权的意识和能力都得到提高,促使民工内化的经济权力也得到提升。另外近几年的支农惠农政策使农民对农业收益产生了良好的预期,致使大量农民留乡种粮,部分民工弃城返乡,拓宽了民工的就业途径,也相对提高了民工的经济权力,在劳资博弈中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在内外诸多因素的作用下,民工的工资决定与经济权力的动态转变过程如图2所示。

上一篇:论析中国省际农业生产力成长差异及其结构性因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