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探讨黑龙江省城乡协调发展问题毕业论文

2015-06-10 01:49
导读:经济论文毕业论文,探讨黑龙江省城乡协调发展问题毕业论文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摘要:黑龙江省作为中国传统的老工业基地,受到中国旧体制的
摘要:黑龙江省作为中国传统的老工业基地,受到中国旧体制的影响极为深刻,其城乡发展状况更是如此,这种城乡发展不协调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困扰和阻碍了黑龙江省的健康发展。城乡二元结构是造成城乡发展不协调的主要原因,所以解决好城乡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建立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才能使黑龙江省的经济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黑龙江省;城乡;协调发展
  
  黑龙江省在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社会经济发展很快,经济实力不断提高,但在其振兴的道路上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城乡发展不协调。面对这种城乡不协调的现象笔者认为城乡二元结构是其根本原因。所谓城乡二元结构是指除二元经济的特征之外,在城乡之间实行的区别性政策,使得城乡之间的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城市化程度、工业化程度以及其他许多方面差距十分明显。城乡的二元结构严重影响了各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所以,解决好城乡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建立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才能使黑龙江省的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1 黑龙江省城乡发展不协调的表现
  
  1.1 农业劳动生产率与非农行业劳动生产率变化不协调
  工业的发展对劳动力产生巨大的需求,农业劳动力在利益的趋动下从农业转向工业,农民收入增加,同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反过来,农业劳动力大量转向非农业。本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非农业的比重,且转移人口的比重应与产业结构变化的比重相协调。但在黑龙江省却出现了不协调的现象。1952年,黑龙江省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45.8%,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71.2%,2001年就业结构一二三产业比重比为50.2:21.7:28.1,到2004年,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为l 1.1%,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47.2%,一二三产业结构为48.3:21.2:30.5。农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下降份额同农业人口在总人口比重下降份额相比不协调。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1.2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再到现在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但与非农劳动生产率相比,其提高的速度还是比较慢,导致了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1990年以来,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绝对值差距不断扩大,1990年的城乡居民平均收入差为451元,到了2004年,差值达到了4466元。且2004年同1990年相比,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百分比为农村的1.75倍。2004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49。
  1.3 城乡居民消费差距
  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直接导致城乡居民消费与生活水平的差别。在消费水平上,黑龙江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5568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837元。城乡之间居民恩格尔系数差距自1990年开始总体上呈逐年缩小的趋势,但城乡居民主要耐用消费品普及率差距非常大。
  1.4 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及公共基础设施提供的差距
  城市居民大多可以享受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虽然黑龙江省也在紧跟国家形势,积极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但是覆盖面还很小。同样在教育投资上,城市的基础教育资金投入基本上是有保障的,列入财政预算,但是农村的基础教育资金主要由农民承担。且农村的教育质量和学生素质在一定程度上。根本不能与城市相比。
  
  2 黑龙江省城乡发展不协调的原因
  
  2.1 要素的高收益趋向性是导致城乡差异的客观原因
  资源要素的流动和组合往往受经济利益支配。资源要素向能够获得更高利益的地区、产业和企业流动和转移,以争取尽可能多的利益回报,这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基本的和普遍的现象,具有客观必然性。城镇与农村相比,资源向城镇工商业部门、企业集聚的经济效益显然高于农村。尽管政府可以采取适当的制度安排、经济政策以及行政手段对这一现象加以引导和干预,但资源主体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其对资源要素流向地的选择是十分明确的。特别是在黑龙江省地区,农业产业化的程度相对不高,与工业相比收益差距还很大,资源向城镇流动,向城镇高效益的产业、企业流动是在所难免的。即使是各级地方政府出于种种考虑.特别是出于增加当地财政收入的需要,同样也很难避免利益最大化的倾向。这样城乡发展的不协调就进一步加大。
上一篇:WTO与我国证券法制的发展毕业论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