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综述(4)
2016-01-18 01:02
导读:赵学军指出,建国初期发展国内保险业务的经验教训为垄断带来效益低下。业务经营存在四个弊病:盲目扩大责任范围,费率设计不合理,保险队伍素质不
赵学军指出,建国初期发展国内保险业务的经验教训为垄断带来效益低下。业务经营存在四个弊病:盲目扩大责任范围,费率设计不合理,保险队伍素质不高,经营成本奇高,导致效益低下。(会
议论文4)中国经济时报(7月8曰)载文回顾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4个阶段:1951—1959年资本金由农民人股,基本保持了合作制的性质。1959—1979年先后下放给人民公社、生产大队、贫下中农管理,基本成为基层社队的金融工具。1979—1996年由农业银行管理,成了农业银行的“基层机构”。1996年至今,农村信用社由中国人民银行托管,人民银行具有金融监管和行业管理机构的双重身份,2000年开始试点改革,试图趟出一条新路。宋士云回顾了1949—1978年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中国经济史研究3).认为其虽然在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脱离了生产力水平,混淆了分配与再分配的关系,缺乏社会保障基金的积累,因此,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和人民公社组织体制的解体,它便趋于瓦解。
徐建青在我国商品检验市场即将开放之际回顾了百年来的商品检验史的曲折发展,从一个方面透视了中国对外关系的变化(会议交流论文)。曲韵对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对外贸易的回顾与反思,指出这一时期的外贸除贸易额的剧烈波动外,外贸进出口结构和方向发生了许多根本性变化,总体上看对外贸易陷入停顿与倒退(中国经济史研究4)。
(六)“文革”时期经济与“三线”建设研究
蔡防、都阳论述了“文化大革命”对人力资本的破坏(经济学季刊2卷4期):该文推算“文革”通过缩短学制、停办大学等造成的人力资本存量变化,及其对后;来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使受年限减少了14.3%。其长期影响更为深远。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陈东林的《三线建设——备战时期的西部开发》(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是关于三线建设比较完整的专著,通过对比古今中外。对跨度近半个世纪的三线建设评价为:使我国建立了比较巩固的西部战略后方,初步改变了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过大的状况,成绩是主要的;在决策、布局、效益、实施等方面也出现了不容忽视的失误和偏差。袁宝华回顾了“文革”期间三线建设的物资保障(当代中国史研究4)指出,从1964—1974年,国家把全国计划内50%的投资和40%的设计与施工力量投入到三线建设,保证了几百个大中型骨干项目和数目众多的小型配套工业项目的建设,从而使三线企业的许多工业产品数量达到全国的1/3左右,改变了工业的地区配置和地方经济面貌。
(七)中外经济关系研究
刘志光、王磊阐述了新中国之初的对外经济合作(中共党史资料3)。沈志华研究了苏联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态度及结果(中共党史资料1)。栾景河评介了俄罗斯联邦青年学者扎捷尔斯卡娅的《从中国召回专家的原因及其后果》(中共党史资料1)。
三、关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
(一)对增长的历程综述与比较研究
本年度有两部比较有份量的关于改革开放史的专著,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章百家等撰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