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关于“美国制造业体系”和“劳动力稀缺论”的(2)

2016-02-18 01:20
导读:惠特尼即为美国军方请来生产枪械的承包商之一。不过,他从未实现零件互换。此公只是在政府合同行将到期无法交货时找了个借口,说正在试验生产标准

  惠特尼即为美国军方请来生产枪械的承包商之一。不过,他从未实现零件互换。此公只是在政府合同行将到期无法交货时找了个借口,说正在试验生产标准零件组装的步枪,需要更多时间和政府预付款。为了使有关方面相信他的托词,惠特尼还于1801年1月在华盛顿展示其产品。约翰·亚当斯总统和当选总统杰斐逊都兴致勃勃地前来参观。尽管惠特尼互换组装的只是整个枪机而不是枪机零件,早就对零件互换情有独钟的杰斐逊马上兴奋地得出惠特尼已经成功的结论。于是,惠特尼在时间和预付款上都赢得了政府的让步,可他根本未能造出零件可互换的枪械(注:宏萧:《从美国体系到大规模生产》,第29-32页。)。倒是为联邦政府制造枪械的另一位私人承包商西蒙·诺斯做到了这一点。他在1816年左右不仅实现了手枪枪机零件互换,而且在美国最先使用铣床。技术史学家密瑞特·罗伊·史密斯认为,这种铣床技术的发展是“美国体系崛起的总体缩影”。另外,哈泼斯法里联邦兵工厂的内部承包人约翰·霍尔在19世纪20年代生产步枪时也全部实现了标准零件互换。不仅如此,霍尔在设计和应用生产标准零件的机器上集众家之所长,其成就被史密斯称为“美国工业革命的重要延伸”(注:密瑞特·罗伊·史密斯:《约翰·H.霍尔、西蒙·诺斯和铣床:内战前军械制造者创新的实质》(MerrittRoeSmith,“JohnH.Hall,SimeonNorth,andtheMillingMachine:TheNatureofInnovationamongAntebellumArmsMakers”),《技术与文化》(TechnologyandCulture)第14卷,1973年,第574、577页;密瑞特·罗伊·史密斯:《哈泼斯法里兵工厂和新技术》(HarpersFerryArmoryandtheNewTechnology),依萨卡1991版,第249页。)。
  不过,这些技术史学家的研究证实,美国制造业的零件互换在当时基本上限于政府枪械生产,并没有扩散到其他部门。原因很简单:那时实现零件互换和机器生产的成本太高。联邦政府请诺斯等私人承包商进行这类生产时要给高额预付款,并要准备他们有延误交货甚至要求增发预付款的可能。霍尔后来之所以被安排为内部承包人,就是因为政府也觉得开支太大了,他为政府制造的样品枪每支成本曾高达200美元(注:宏萧:《从美国体系到大规模生产》,第40页。),这在当时简直叫人难以想象。然而,联邦政府不仅为这种高成本生产提供了启动资本,保证市场需求,而且在技术上也有具体要求。可以说,美国制造业标准零件生产的研究开发,是在联邦政府和军方一手支持下完成的。因此,有学者说这是德怀特·艾森豪威尔总统警告的“军事—工业复合体”的开端之作(注:杰雷米·阿塔克和彼德·帕瑟尔:《美国历史的新经济观》(JeremyAtackandPeterPassell,ANewEconomicViewrofAmericanHistory),纽约1994年版,第201-202页。)。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不难想象,面向私人商品市场的厂家对于这种标准零件生产的高成本自然颇有顾虑,因为他们的目标和联邦政府不一样,不是为了什么零件互换的技术标准和军事理性主义的理念,而是为了利润,成本低和产量高才是他们的要求。结果,同样是制造枪械的柯尔特兵工厂,虽然采用机器进行大批量生产,却没有做到零件互换,因为它主要面向私人市场。伊莱·特里的木钟和铜钟的制造也是如此。辛格缝纫机公司和麦考密克收割机公司的成功,过去一直被历史学家归因于它们先进的生产技术。可是技术史学家们现在发现,这两个公司的优势直至内战以后很长一个时期都不在技术方面,而在销售战略。甚至于当他们在19世纪80年代真正着手零件标准化时,其进展也相当缓慢。显然,所谓“美国制造业体系”的技术扩散在内战前并未能一蹴而就。它真正形成大规模流水线生产,是经自行车制造业的技术过渡之后,在1913年的福特汽车公司才实现的。历史学家艾伦·涅文斯称福特的流水线是“使世界运转的杠杆”(注:宏萧:《从美国体系到大规模生产》,第46-61、5-10页。)。不过,这是水晶宫展览会举办半个世纪以后的事了。      二  伦敦水晶宫展览会引发的另一场争议,就是经济史学家之间有关“劳动力稀缺论”的讨论。受“美国制造业体系”一说的影响,很多学者一度认为,1851年的水晶宫展览会证明美国制造业在机器生产方面已超过英国,用经济学术语来说就是资本密度高于英国。那么原因何在呢?有些学者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提出了“劳动力稀缺论”的解释,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厄温·罗斯巴思和H.J.哈巴库的论证。他们认为,美国土地多,劳动力少,结果农业部门实际工资上升,拉高了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于是美国制造业乃以资本来代替稀缺的劳工,从而在资本密度和增长速度上超过了英国(注:厄温·罗斯巴思:《美国工业比英国工业效率高的原因》(ErwinRothbarth,“CausesoftheSuperiorEfficiencyofU.S.A.IndustryComparedwithBrithsh
上一篇:试论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的财产所有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