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深化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3)
2016-03-09 01:09
导读:三、我国资本市场深化的机遇与挑战 (一)持续的高速经济增长 中国30多年来持续的高速经济增长为世界瞩目,高速经济增长的背后是居民和企业储蓄的
三、我国资本市场深化的机遇与挑战
(一)持续的高速经济增长
中国30多年来持续的高速经济增长为世界瞩目,高速经济增长的背后是居民和企业储蓄的不断积累。对居民而言,医疗、教育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大大增强了个人和家庭的储蓄倾向,而过多地储蓄沉淀下来,无法通过资本市场得以增值。这种矛盾越发激烈,资本市场深化的需要就越迫切。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是资本市场深化的必要条件之一。同时,与高速经济增长相伴随的是更高速度增长的货币供给量。货币供给长期超经济增长,而通货膨胀率却维持在较为温和的水平,这本身就预示着沉淀下来的流动性有朝一日最终会被“唤醒”。被“唤醒”的流动性对我国资本市场的深化既是挑战,更是机遇。 (二)持续的国际收支双顺差
以20世纪90年代初为界把改革开放分为两个阶段,中国国际收支平衡态势发生了结构性变动。前期国际收支结构较多表现为经常和资本账户逆顺差不同方向平衡方式组合,1982-1993年12年间有9年逆顺差配合,其中5年经常账户逆差和4年资本账户逆差。后期国际收支结构通常形态转变为双顺差。1994-2005年经常项目始终保持顺差并呈现上升趋势。累计顺差4133亿美元,年均顺差为344亿美元。主要由于直接投资大规模进入,资本账户除了1998年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出现小额逆差外,其他年份一直保持顺差,累计顺差4309亿美元,年均顺差359.1亿美元。伴随国际收支双顺差发展,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呈现增长趋势。尤其近年来外汇储备增长表现出加速趋势,2002、2003和2004年分别增加742亿、1168亿和2066亿美元,2005年增加2089亿美元达到8189亿美元,2006年前6个月增加1222亿美元达到9411亿美元,平均每月增长200多亿美元(卢锋,2006)。在我国现有的汇率制度下,不断积累的外汇储备倒逼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外汇占款已经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之一。当流动性过剩的时候,中央银行又不得不通过发行银行票据来对冲过多的流动性,但这种“堵”的办法作用是有限的,央行的可操作空间也越来越小。显然,深化资本市场,让国内外更多的优资企业通过资本市场来融资,这种疏导流动性的办法更可取。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三)人民币升值预期
汇率升值压力有两种,一种是短期压力,一种是长期压力。前者是内外经济失衡的结果,表现为国际收支大量持续顺差;后者是经济长期走强的结果,表现为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竞争力的增强(张曙光,2005)。升值压力的存在就形成了人民币升值预期,从而诱使国外套汇资本流入国内,这些外部资本不仅包括以美元计价的国际资本,而且包括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流出的本币资本。在资本项目不可完全兑换的情况下,大量套汇资本通过贸易账户以隐性方式流入国内,虚增了贸易顺差的同时还推动了国内非贸易品价格的大幅上涨,尤其是房地产和国内证券市场的价格上涨。
(四)发展资本市场,化解流动性
政府需要在以往采取的货币政策措施以外寻求新的出路。利用流动性十分充裕的条件,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构建多层次金融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例,降低银行系统风险,实现制度创新,是当前形势下化解流动性的较好途径。我们正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国际国内流动性都十分充足的时期。短时期内这种情况还将延续。但大量货币流动性的存在,在为发展提供充足资金基础的同时,也成为风险积累的因素。要通过提高直接融资比例,以及多元化的市场建设,将资金引入与其需求相适应的投融资渠道,改变当前我国高度依赖银行体系的融资结构,降低银行体系风险,将原来大部分由银行承担的系统性风险,转化为由投资人分散承担的市场风险。尽管2006 年我国证券市场直接融资规模有了很大增长,IPO加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约2700 亿元,但如果和银行全年新增贷款3.18 万亿元相比,不到后者的10%,银行系统仍然集中了金融体系内绝大部分的风险。当前资金供给充裕,在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海外上市公司“回归”、金融创新产品不断推出等因素的推动下,资本市场正展现其融资功能,所产生的财富效应对居民储蓄分流产生影响明显,是发展直接融资的大好时机。而在央行收缩流动性的各项政策对居民储蓄的分流无能为力的状况下,顺势利导,发展资本市场是必然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