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改革 当前中国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
2016-03-25 01:09
导读:经济论文毕业论文,银行改革 当前中国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一、银行体系的稳定与
一、银行体系的稳定与效率对于至关重要
1、信贷融资是现时和最近将来融资的主要形式
英美等发达国家的体系、尤其是它们所拥有的流动性极高的资本市场被许多的中国家看作本国金融体系发展的样板和目标,被倾注了很多的注意和热情。不过中国的现实情况是:信贷融资至今仍然是企业融资的主要的形式(见表1)。虽然这种融资格局使风险集中于银行,以致中央银行一再提出要“扩大直接融资的比重,促进有较多的储蓄资金转化为投资”(注:见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02年第二季度例会新闻稿,2002年4月27日。),但很难预期,这种以信贷融资作为企业融资、特别是大中型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的格局在近期能够得到改变。
表1 企业的融资结构(单位:亿元,%)
附图
注:1.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票据融资和债券融资均指当年新增余额
2.本外币股票融资额中含配股和可转换债券筹资;
3.商业汇票融资额=新增银行承兑汇票期末未到期额-新增银行贴现期末余额,因为贴现作为间接融资已统计在金融机构贷款中;
4.外币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成人民币;
5.2001年债券融资是债券发行额,余额尚未统计。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货币政策司、中国证监会。
对于中国宜于选取什么样的金融模式,钱颖一和黄海洲(2001)指出,世界上有三种流行的金融模式,这就是:(1)证券市场主导的美国模式;(2)银行主导的日、韩和欧陆模式;(3)企业自我融资和非正式融资主导的模式。他们认为,中国需要采取通过上述三种渠道多元融资,适度超前和与国际接轨的金融发展道路。他们的是很有道理的。
大学排名 2、保持银行业体系的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银行系统的稳定是金融稳定的核心,这本是从20世纪金融业得出的一项基本结论。从1929年开始的世界大危机到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的历程我们都可以看到,正是银行业的危机破坏程度决定了金融危机的广度和深度。在30年代美国的大萧条、90年代日本的金融危机和从1997年开始的东亚金融危机中,大量银行因为传染性的挤提导致了支付体系的崩坏,大量投资项目的清算也受到致命的打击。而在美国1987年和2001年的股市崩盘中,却因为银行系统较少受到波及而使危机转为浅表并且得到了较快的恢复。
既然中国银行业在金融体系担负着较之发达国家更重要的角色,维护银行体系的稳定对于中国就更加具有重要意义,成为政府当务之急。
3、保持银行业稳定的主要措施
自从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以及后来我国广信等金融机构破产事件以后,中国政府就把防止金融危机发生放到了议事日程上,陆续采取了一些防止金融风险、稳定银行业的措施。
(1)降低企业的负债率
目前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负债率仍然过高,要降低贷款拖欠率和减少潜在金融危机的破坏性。表2所列5000户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0%左右。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的报告,全部国有企业帐面资产负债率为65%左右。如果剔除无效资产,则高达75%以上。
表2 5000户工业企业资产负债比率表(单位:%)
年份 资产负债比率
1996 58.14
1997 60.66
1998 61.46
1999 58.09
2000 57.75
2001 58.39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注:2001年比率为11月底数据,其余各年为年底数据。
资料来源:《人民银行统计季报》2002年第1期。
(2)减少银行不良债权和提高资本充足率。
东亚金融危机发生以后,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降低国有银行的不良债权占GDP的比例和提高它们的资本充足率。例如,1998年发行2700亿特别国债,用以充实国有银行的资本金;1999年陆续成立了信达等资产管理公司(AMCs),并在2000年剥离了14000亿元的银行不良债务。但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除中国银行外,都没有达到巴塞尔协议所要求的资本充足率(见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