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小商品城发展与义乌农村组织经济职能变迁

2016-04-09 01:00
导读:经济论文毕业论文,论小商品城发展与义乌农村组织经济职能变迁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摘 要:依托小商品城发
摘 要:依托小商品城发展,义乌村组织经济职能变迁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本世纪以来村组织供给拉动型经济职能变迁使农村展示全新风貌。
  关键词:村组织;经济职能;变迁;需求诱致型变迁;供给拉动型变迁
  
  1 义乌村组织经济职能变迁的阶段划分
  
  义乌村组织的经济职能的变迁和义乌小商品城的发展密不可分。义乌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因不是工业化,而是市场化。村组织的经济职能在国家改革开放大背景下,在地方政府积极引导下,在村民自发和自觉的集体行动中发生了需求诱致型变迁和供给拉动型变迁。根据村组织经济职能发挥的不同特点分为三个阶段:
  (1)1983年之前义乌农村村组织经济职能的需求诱致型变迁。
  义乌人多地少、耕地贫瘠的状况由来已久,在改革开放之初,村组织的经济职能比较消极,体现在村组织对鸡毛换糖活动的默许,对外出小商品经营活动的默许行为上。作为小商品交易发源地的后乐村在村民遭受严重饥荒威胁时为鸡毛换糖类的活动变通地开具了“为生产队积肥”之类的介绍信,使得文革后期及改革开放初期的鸡毛换糖活动由间隙性的外出变成经常性的外出,并衍变为小商品经营活动。这个阶段,村组织没有明确的经济职能目标,经济职能在需求的引致下发生缓慢的、被动的变迁。其结果是迅速兴起了农民经商风气,个体商贩猛增到1982年初的4000余户,其中经营小百货的就有近3000户,从业人员达6000人。
  (2)从1983年到20世纪末,村组织经济职能随小商品城的快速发展发生需求诱致型变迁和供给拉动型变迁,但以需求诱致型变迁为主。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这一阶段,由于集贸市场的迅速发展,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变迁,村组织的经济职能在没有得到政府足够重视的情况下也在发生较大变迁。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引导,变迁多出于自发,和自觉结合得少。有些村能够把握住先机,保持旺盛的发展势头,也有些村没有能够保持发展的优势而丧失了快速发展的机遇。根据和小商品城的密切程度表现为两种不同的变迁模式,一是由市场化带动的工业化变迁,许多村落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布局;二是融入专业市场化的变迁,许多距离小商品城较近村街主动迎合小商品城拓展的间隙,兴起各类专业市场,形成依存一街一市的房东经济。这一阶段,村组织经济职能的发挥对集体经济的作用较弱,但组织家庭分散经营方面比较成功。变迁交织着需求引致和供给拉动,但主要是需求引致型的。
  (3)进入21世纪后,村组织主动迎合国际型商贸城市建设的步伐,引领新农村建设,积极实施供给拉动经济职能变迁,农村面貌短时期内焕然一新。
  在义乌政府实施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导引下,村组织积极投入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主动迎合国际型商贸城市建设的步伐,能动地供给村落公共产品,培育集体经济,打造村民共同富裕平台,有力地推进了农村现代化建设。村组织经济职能的变迁是能动的,自觉的,供给拉动型的。很多村短时间内实现了从村民穷、村集体更穷向村民富、村集体也富的转变。
  虽然义乌市构筑了城乡统筹发展的地方公共财政管理体制,但村庄整治改造毕竟量大面广,政府安排投入“三农”的专项资金毕竟杯水车薪,组织资金和使用资金成为突出问题。江东青口村村组织能动地经营村土地等稀缺资源,市场化运作解决资金约束和土地约束瓶颈。宅基地选位招标拍卖,山林、水塘、田地承包招标,建设工程招标,既解决了建设资金的问题,又解决了资金使用问题,还体现了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另外,村组织还创新金融手段,实行联户担保优惠贷款,解决村民建房资金问题。佛堂楼村在旧村改造前已经连续8年没有审批过宅基地建设指标,2005年为解决村里经济发展和村民建房用地之间的矛盾,村组织改变传统的“有天有地才算有家”的建房习惯,率先进行高层农舍楼建设,向空间要土地,反而多出了宅基地资源,有效地解决了土地约束矛盾。
上一篇:产权制度创新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重构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