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产业导向
2016-05-03 01:11
导读:经济论文毕业论文,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产业导向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内容摘要:基于中国现
内容摘要:基于中国现实的投资环境,外商一般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出发,进行对华直接投资产业选择。其通常的对华投资导向为传统产业转移导向、市场导向和资源导向,现今,全球战略导向成为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首要投资导向。 关键词:直接投资 传统产业转移 市场导向 资源导向 全球战略导向
传统产业转移导向
任何一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必然伴随着新兴产业的兴起和传统产业的逐步衰退,生产要素要从传统产业转移到新兴产业,这其实是一个要素重新组合的过程。但由于各国出于不同的原因,传统产业的退出都会遇到各种退出壁垒,如生产设备与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和沉没成本、政策及法律的原因。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向海外转移尚可利用的传统产业生产能力,既可使传统产业在本国顺利退出而不致于造成大的社会和经济的负面影响,又可释放出生产要素而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获取较高的投资收益,从而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升级。
中国具有低廉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种类较为齐全且绝对量较大的自然资源、巨大的市场潜力,这对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转移产业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例如,日本对华的边际产业转移,始于20世纪80年代,基本遵循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从纺织、日用消费品、家电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到钢铁、石化、造船、汽车、电气、工程机 等资本密集型产业。美国的产业转移基本遵循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主要将进入成熟期和衰退期的产业转移出去;对华较大规模的直接投资主要起于20 世纪90年代初期,产业主要集中在采掘、通讯、汽车等资本密集型产业以及饮食、日用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香港、台湾对大陆的直接投资开始于大陆的改革开放之初,基本上是纺织、玩具、鞋类、技术水平较低的电子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市场导向
一般来说,采用市场导向型战略是投资者为了规避东道国的贸易壁垒,以投资替代贸易,增加对东道国出口的目的。美国学者尼克博克(F.T.Knickerboker)的“寡占反映”理论指出,大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追随潮流”效应,具体表现为:一旦有一个企业向国外扩张,同行业的其他企业为了确保国内外市场地位,也竟相向国外扩张,比如,可口可乐在某国投资后不久,百事可乐就会随后跟进,有肯德基的地方就会有麦当劳;并且,在集中程度越高的行业,这种效应越明显。1992年以后,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不断扩大的巨大的市场容量和诱人的广阔的市场前景,促使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以及许多不太著名的企业纷纷调整经营战略,将对华经营的重点从贸易和技术转让转向对华直接投资,建立生产基地;其核心目标就是谋求在中国市场获取其应有的市场地位,以免失去这一绝佳的企业发展机会。因此,呈现出对华直接投资的热潮以及各大跨国公司激烈争夺中国市场的局面。仅1992-2003年,中国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就达4763.13亿美元,是改革开放前13年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19.01倍;而到2003年底,全球500强企业中有400多家在华投资。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有如此多的大型跨国公司和如此巨额的直接资本进入一国,这在世界
经济史上是罕见的。
资源导向
此种导向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为了克服国内资源“瓶颈”的制约,增加国内已失去比较优势或国内无法生产的产品的进口。这种投资大多流向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从而形成初级产品生产国与最终产品生产国的垂直型国际分工。中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一般劳动力和高技术劳动力)资源与自然资源,在这些要素上具有明显的或潜在的比较优势;这些比较优势对于进行标准化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生产转移以及着眼于自然资源的开发与进口的外国投资者,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比如,日本对华木材加工业、电气业、机器零部件制造业的直接投资;美国对华的采掘业、化工业、飞机零部件制造业的投资;香港、台湾对大陆家具制造业、电子制造业等投资;韩国对华
服装、家电等行业的投资都带有明显的资源导向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