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发展中不断培育和完善市场经济体系(3)
2016-05-10 01:02
导读:三、建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促进经济均衡发展 市场机制本身有其运行的客观规律,它不以政府的意志为转移。由于市场具有缺陷和不足,需要加强国家
三、建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促进经济均衡发展
市场机制本身有其运行的客观规律,它不以政府的意志为转移。由于市场具有缺陷和不足,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把“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结合起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介入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具有现实的必然性。
首先,政府宏观调控可以弥补市场缺陷和不足。市场机制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可能出现市场失灵,致使供需关系失衡、资源浪费、效率丧失、经济秩序混乱等,加上市场调节是事后调节,具有严重的滞后性,不能对变化的形势做出迅速而准确的反应。为此,单靠市场本身不能保持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平衡,经济的稳定发展需要依靠政府宏观调控以调节和引导经济运行。
其次,调节公共物品供给,保证资源有效合理利用。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市场主体从事经济活动的目的和内在动力,因而,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在一些领域是极其有限的。如教育、卫生、公共基础设施、城市环境等,他们需要的投入较大而几乎没有收益,一般市场主体不愿意投入,单纯的市场机制无法保证公共产品的开发。而公共产品又对共同富裕实现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必须依靠政府宏观调控,通过行政、法律等手段保证公共产品的供给。
再次,保证社会福利和社会公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市场经济具有竞争性,实行优胜劣汰的竞争原则,追求效率的提高,必然会出现收入分配不公,两极分化,违背社会主义本质,影响社会稳定。社会福利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政府通过提高社会福利,调节收入分配和国家预算实现共同富裕。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过程中,必须建立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促进经济均衡发展,它的建立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
1 实施有效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促进供需平衡,维持经济协调发展。在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即经济衰退期,政府应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以刺激总需求扩张,降低失业率;在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即经济高涨期,政府应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以抑制总需求,降低通货膨胀。同时,国家应根据不同的市场情况,采取有效的货币政策,通过中央银行管理货币融通,调节国民经济运行中的货币供求总量。
2 制定合理的收入政策,实现社会公平与效率。首先,正确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通过税收调节收入分配。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公平。其次,实施工资和物价管制。在特殊时期,如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可以对物价采取管制措施,以抑制总需求的过度扩大或过分萎缩,必要的时候对工资进行上下调节,以利于经济的发展。再次,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3 运用多种政策措施和经济杠杆,协调和促进各地区经济的发展,实现地区间优势互补。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各种资源分配不均,地区间经济差距较大,加上政策的影n向,使经济发展不平衡性扩大,城乡差距拉大,东、中、西部经济出现失衡。虽然中部崛起战略已经启动,可仍未改变因强调东部经济发展和西部大开发而带来的“中部塌陷”现状。要实现的共同富裕也不是同步富裕,不可能也无法实现各地区经济按同一个速度发展,也不可能使各地区经济水平和经济结构趋于统一。但是,全国经济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任何一个部分出现问题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政府应采取相应的地区倾斜和产业倾斜政策,实现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促进经济的均衡协调发展。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4 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市场。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标志着我国已经形成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就要注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和谐。通过经济立法和司法,运用经济法规调节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并通过一定的经济程序,干预产业结构或产业组织的形成,还有保护本国产业的一些贸易立法,界定和保护产权,规范各种市场主体行为,规范市场秩序,明确政府的职能,形成良好的监督和惩罚机制,维护市场稳定,努力建设公平正义、安定有序、民主法制、运转协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