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经济利益关系的矛盾
2016-05-20 01:04
导读:经济论文毕业论文,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经济利益关系的矛盾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摘 要:随着改革的深化
摘 要:随着改革的深化、体制的转换和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各种利益矛盾随之增多,而经济利益矛盾是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产生、变化的物质经济根源和集中反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否定矛盾,而是强调社会要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求得和谐与进步,因此,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经济利益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关键词: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经济利益;和谐
随着改革的深化、体制的转换和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我国在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经济格局、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出现了大量的利益主体和利益群体,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各种利益矛盾随之增多。在2006年七月举行的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胡锦涛主席指出,“全面兼顾和实现社会各阶层群众的利益”。而经济利益矛盾是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产生、变化的物质经济根源和集中反映,因此,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经济利益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1 新时期人民内部经济利益矛盾的主要表现
1.1 贫富差距过大
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是当前人民内部经济矛盾的突出表现。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城乡差距,二是地区差距,三是群体差距,四是行业之间差距。
1.2 社会贫困问题
社会贫困凸现也是当前人民内部经济矛盾的严重问题,我国的GDP从1978年的3600多亿元,达到如今的20多万亿元。除去物价等因素,增长了几十倍,中国人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但是,我国贫困人口基数依然很大。特别是农村贫困人口,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以2005年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标准683元和低收入人口的标准944元测算,据对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个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2005年末,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数量为2365万人,贫困发生率为2.5%。初步解决温饱但还不稳定的农村低收入人口数量为4067万人,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为4.3%。绝对贫困人口与低收入人口合计数量为6432万人,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为6.8%。并且,我国减少贫困人口的速度明显趋缓。上世纪80年代,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年均减少1350万,到90年代年均减少530万,而在2002年至2005年期间,年均减少人数仅为140万。新世纪的减贫工程仍相当繁重。除此之外,“上不起学”、“看不起病”、“住不上房”等现象却大量存在,现已成为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进而演变成社会公共性问题。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1.3 就业形势严峻
从“十一五”期间看,全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加上需要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其他人员,每年需要安排就业的达2400万人。从劳动力的需求看,按照经济增长保持8%至9%的速度,每年可新增800-900万个就业岗位,加上补充自然减员,可安排就业1200万人左右,年度劳动力供求缺口仍在1200万人左右。而在农村,虽然乡镇企业和进城务工转移了2亿人,由于土地容纳的农业劳动力有限,按1.7亿计算,则农村富余劳动力还有1.2亿以上。另外,青年就业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十一五”期间,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将达到2700万,压力持续增大。因此,从总体上看,在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态势将长期存在,我国就业工作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就业压力会越来越大。
2 新时期人民内部经济利益矛盾的产生原因
2.1 生产力的不发达,改革过程中利益格局的调整是当前人民内部利益矛盾产生的基本根源
马克思说,“一切社会变迁和
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
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在我国现阶段人民内部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之所以存在着大量的,有些甚至还很突出的矛盾,最根本的就是因为我国经济落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