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城市低收入社区参与型改造的理念与实践——发(2)

2016-06-13 01:01
导读:3.联合国提倡的自助和人居理念 从1970年代起,联合国开始在发展中国家城市低收入社区改造项目中提倡“自助”方针,鼓励贫困社区在政府的帮助下,充


  3.联合国提倡的自助和人居理念
  从1970年代起,联合国开始在发展中国家城市低收入社区改造项目中提倡“自助”方针,鼓励贫困社区在政府的帮助下,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自力更生建设社区基础设施,改建破旧住宅,建立社区管理组织,从而形成了由社区成员自己规划、建设、管理的模式。与以前的政策理念相比较,自助理念的中心意义就在于通过社区改造的实践,加强人和社区的能力的培养。
  在1976年的“世界人居大会”上,联合国人居组织在“人居宣言”中更进一步提出“人类居住”和“赋能战略”理念。所谓人类居住的原则是作为人类生存最低限度的消费需要,人人享有最基本的居住权利;所谓赋能,即赋予人们以力量改变自身的处境。从以上的社会理论和政策理念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随着实践和政策的不断发展,社区改造的目的从为居住者提供居住的空间和住宅,逐渐发展成为通过建立使得居民能够长期安定地生活下去的“定居环境”的过程、全面提高人的能力的综合性活动。
  三 实践的发展及其阶段性特点
  1.1960年代的成果提供型改造
  1950年代至1960年代时期,在发展中国家的低收入社区改造项目中采用了通常被称为“Site and Service”方式,在对市中心地区进行更新改造的同时,由政府为拆迁居民提供郊外的土地及所需基础设施,由居民自己进行住宅建设。但是,由于这种改建方式采取强制性手段,较少考虑低收入居民的生计要求,因此,最终未能有效解决低收入居民的定居及社区改造的根本问题,许多低收入贫民最终仍重新回到市中心,并形成新的贫民区。
  同一时期,在菲律宾马尼拉以及泰国曼谷的低收入社区改造中出现了向居民提供廉价的住宅材料,以帮助低收入居民解决居住问题的改造方式,较为成功的一种方式是低成本的框架住宅建设,如菲律宾马尼拉郊外的一个住宅项目,即“De la Costa Project”。这一住宅建设项目是由政府在郊外建设有数百单元的框架式住宅,以较低价格出售给低收入家庭。这个社区中每个住宅单元都是只有上下水管、供电、厨卫设施、屋顶、门窗的毛坯房,单元框架以外的内部隔墙等部分均由居民自己完成。每个基本单元面积为20平方米,可与相邻基本单元连接,从而扩建为40平方米至70平方米的住宅。社区内还设有一定的公共开放空间、运动场地,以及一个提供宗教服务和居民集会的社区中心。这样的项目方式一方面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住宅的质量,另一方面由于成本较低,低收入家庭较易接受,同时通过让居民参与建设自己的住宅,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促进了低收入居民的定居意愿。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1950年代至1960年代成果提供型社区改造的特点在于社区改造主要是通过由政府直接投资、进行建设,为社区提供土地、房屋等物质性成果;以达到社区改造和城市更新的目的。在这一时期的项目中,改造地区的居民和社区只是被动地接受政府的改造规划以及社区改造的成果,而实质性的参与较为有限。因此,这类项目更多地是从城市更新的目的出发制定的规划,而非从社区自身的建设、发展的角度出发。 2.1970年代的规划参与型改造
  著名的印度尼西亚“贫民区改造项目”(Kam-pung Improvement Program,简称KIP项目),是发展中国家较早的参与型社区改造项目。这一项目开始于1969年,主要通过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社区组织的广泛参与,在尽可能不破坏原有社区结构的前提下改造社区内的基础设施条件,帮助居民获得土地使用权或建筑许可,逐步改建自住住宅,同时改善并提高社区的社会经济状况。虽然项目本身仍然是政府投资和主导,并由专门政府部门进行统筹管理、协调,但项目的规划和实施则是在社区组织、非政府非赢利组织等的合作下推动的。从1970年代起,在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帮助下,印度尼西亚政府在全国800多个城市广泛推广KIP项目,共有约3亿低收入市民从这一项目中获得了帮助和受益。这一项目被评价为“世界范围内最有效的城市扶贫项目之一”。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KIP项目中的人均投资成本在雅加达这样的大城市约为112美元,而在其他小城市仅为约23美元。一般的KIP项目的最小规模约为面积1000公顷、年居住人口40万人的社区,社区改造的内容包括了住房改建、社区道路、排水设施等物质环境改造的部分、以及包括就业培训、小额贷款、创业援助等社区社会经济开发的部分,这两部分内容的平均投资比例分别为项目总经费的88%和12%。
上一篇:经济资本配置与操作风险管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