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分配层次性的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关系的(3)
2016-06-18 01:01
导读:(二)按劳分配实施过程中衡量有效劳动的标准 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的流动是由市场根据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定的,这种流动的最终结果是产生
(二)按劳分配实施过程中衡量有效劳动的标准
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的流动是由市场根据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定的,这种流动的最终结果是产生了社会平均利润率。社会平均利润率的产生为社会范围内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提供了前提条件。这就使以向社会提供的有效劳动为分配标准的按劳分配体制得以建立并实现。但是,有效劳动如何衡量呢?社会本身很难找到一把尺子去衡量每一个劳动力所付出的劳动,即使有这把尺子,在现实中也无法实现对无数劳动力提供的有效劳动进行衡量。市场交易规则不但对此提出了要求,而且提供了可供利用的“尺子”。在劳动力买卖双方无数次交易中,双方最终选择了“岗位”作为衡量有效劳动的尺度。社会经济生活中,岗位是相对稳定的,特定的岗位总是要付出特定的劳动,所在岗位越高,其所要求付出的劳动也就越复杂,劳动量就越大,同时,岗位所要求的不只是量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有效性。因此,岗位作为衡量有效劳动最为合适的一把尺子,它既提出了量的要求又提出了质的要求。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如在我国市场经济比较完善且发达的香港,职工工资的差别主要体现了人们岗位的不同。
三、按劳分配、按劳动力价值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关系
传统的观点认为,按劳分配与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区别体现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之间。但是,市场经济实践的发展要求我们对此重新审视并突破自己,即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是宏观层次上以抽象的要素为对象的补偿标准;按劳分配则是对具体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的补偿原则,是具体微观经济活动领域内的一种分配方式。按劳分配,按劳动力价值分配与按要素分配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价值判断关系,它们之间更主要的体现为一种逻辑次序。
大学排名
每种要素都要求自己的价值得以实现,否则社会生产将难以进行。劳动成果在它们之间的分配比例除了受到各自价值大小的决定外,必然受到技术水平以及稀缺程度的影响,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这时,价值规律虽然作为内在的规律,但只“对单个当事人作为盲目的自然规律起作用,并且是在生产的各种偶然变动中,维持生产的社会平衡”
[1](p.195)。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3]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