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财政资助民办高校的政策选择(2)
2016-06-25 01:02
导读:从上表可见,在民办高校教育经费极其紧张的情况下,对它进行财政资助必将在一定范围内,大大提高国 家教 育经费的边际效益。 第二,民办高校具有较
从上表可见,在民办高校教育经费极其紧张的情况下,对它进行财政资助必将在一定范围内,大大提高国
家教育经费的边际效益。
第二,民办高校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我们从表2可以看出。
我们进一步考察,在公办高校支出表中,名为招待费等的“其他费用”,比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
社会保障费、奖贷助学金、公务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等各自在总支出所占的比重都要高。这不能不让人怀疑其中可能存在着巨大的浪费,纳税人的钱没有花到正当的地方。一些公办高校一方面抱怨国家对教育投入不足,另一方面,又不时被曝出斥巨资修建豪华教学楼、豪华校门、观光电梯等之类的报道;有的不惜大肆举债,乃致债台高筑,濒临破产。而这些浪费现象在民办高校罕有所闻。所以,从经济学的效率原则而言,国家财政应当投入民办高校,资助会较大地增加国民的教育福利。
第三,当前国家已有较强的经济实力资助民办高校。我国经济保持30年高速增长,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来,财政收入一直保持着超GDP 增速增长的格局。1998~2005年, 财政收入占GDP的 比例从11.7%增加到17.3%。据《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246619亿元,年末国家外汇储备15282亿美元,全年税收收入49449亿元(不包括关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比上年增加11813亿元,增长31.4%;2007年国家财政收入超收七千亿元人民币。所以,国家拿出一部分钱资助民办高校是有实力的。《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七章也专门规定了对民办学校的扶持与奖励。如果仍以我国是“穷国”为借口拒绝资助,国家对民办教育“积极鼓励、大力支持”的方针则难以体现。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二)价值分析
首先,制定对民办高校的财政资助政策符合社会政策的价值理念。
中国民办高校的生源结构与西方私立高校很不一样,至少80%的学生是来自农村、小城镇的农家子弟。这样的生源构成,很大程度影响了民办高校的发展。一是使民办高校依靠学费收入发展的可能性减小,学费上涨过快,只会把更多的学生挡在门外,不利他们接受高等教育,也影响民办高校自身的生存。相比之下,美、日等发达国家私立高校多是有钱人的子弟就读,学费日渐上涨也仍不愁生源。二是民办高校毕业生的社会资本有限,母校也基本无法得到毕业生方面的捐赠,而西方私立高校获得的毕业生捐赠则很可观。
中国民办高校这样的生源结构,也决定了国家公共财政不应当忽视民办高校。民办高校这些农家子弟的父辈们已经为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工业化最初的原始积累来自于农民。作为“风险产业”的农业,被以“剪刀差”的方式,为工业提供了6000亿~8000亿元的资金。改革开放以来,农民为国家所作的牺牲还有:在“农民工”体制下,农民工为城市留下的价值;在土地公有制下,政府以出让土地为重要内容的“土地财政”每年使农民蒙受的巨大损失。长期的“一国两策”导致农民的相对贫困越来越严重,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
在此背景下,民办高校特殊的学生结构便具有必然性,一是作为最大弱势群体的农民,仍然占人口的大多数;二是国家教育资源长期向城市倾斜,农村教育资源有限;三是中上阶层的子弟除了正常渠道之外,还可以通过交“赞助费”进入重点中学,通过“
高考移民”、“高考中介”等非正式渠道最终进入较好大学,从而排挤了一部分下层子弟进入公办高校的机会;四是民办高校专业设置的市场取向也吸引着下层子弟就读;最后,也是很关键的一点是,民办高校的招生明智地面向农村中学、城镇的非重点中学,面向中下阶层学生进行宣传。 亚当.斯密指出,在文明的和商业的社会中,对普通人的教育比对具有某种地位和财产的人的教育更需要国家的注意。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也特别指出,贫穷的根源是由于缺乏教育和训练,要打破贫穷——不良教育——贫穷的恶性循环,最有效的办法是敞开教育大门。让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低下者也能接受大学教育,这种做法为许多国家所效仿。当前对于高等教育而言,国家维护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制定对民办高校的财政资助政策,减轻民办高校学生的经济负担,使他们直接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