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外贸依存度比较分析(3)
2016-07-02 01:01
导读:3. 影响财政收支。由于财政收入中很高份额是通过进出口贸易而获得,外贸依存度提高意味着财政对外贸经济的依存度也会相应提高。国际环境的变化必然
3. 影响财政收支。由于财政收入中很高份额是通过进出口贸易而获得,外贸依存度提高意味着财政对外贸经济的依存度也会相应提高。国际环境的变化必然通过外贸经济影响财政收入,财政收入的波动性增大。另一方面,外贸依存度提高也说明了出口规模扩大了,出口退税的数额也必然增大,加重财政负担。出口退税改革前,出口退税完全由中央财政负担。由于近年来我国外贸出口大幅度上升,年均增幅达30%以上,出口应退税额也以几乎相同的速度递增,使得中央财政不堪重负。1999—2003 年,我国出口应退税额年均增长约为35%,而中央财政收入年均增长仅为20.7%。出口应退税额与实退税额之间的差距巨大,截止到2003年,我国累计欠退税额已高达2770 亿元[4]。这不仅对国家信用造成了负面影响,还严重影响财政政策的实施和效果。而从2004年起建立的中央、地方共同负担的出口退税新机制将加大地方财政负担。
三、结论及建议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经济条件方面的差异导致外贸依存度的地区差异巨大。东部除有地处沿海的地理优势外,还有最早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优势。东部地区的高对外开放程度受经济政策因素的促进,此外,我国的出口退税政策也对出口量的增加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与库兹涅茨的一国外贸依存度的高低与其国民经济大小呈负相关的结论相悖,而高外贸依存度会给中国经济带来一些不确定性的影响。为了稳定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中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也有扩大趋势,为了减缓外贸依存度的快速上升,在发展对外贸易的同时须充分发展国内贸易。因幅员辽阔,三大区域的资源、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差别巨大,可以三大区域为基础构建三大经济圈,实施优势互补,携手合作。东部地区向中、西部提供技术支持、
培训劳动力、提供高附加值的机器设备,发挥东部地区的辐射作用;中、西部通过分析自身的发展特点,挖掘潜力,形成各自独特的发展模式,并向东部提供丰富的原材料和富余的廉价劳动力。总体上讲,应降低外贸依存度,尽量避免经济全球化可能带来的风险。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1. 坚持扩大内需。在外需不太稳定的情况下,要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就必须从扩大国内市场的需求出发,使国内需求成为推动本国经济发展的引擎。这样既可以减少对国外市场的依赖,又可以扩展国内企业的市场生存空间,扶持本国的民族工业,加快经济发展。坚持扩大内需是在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中保持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我国存在一个巨大的潜在需求市场:一是我国消费率偏低,消费率提高空间很大;二是我国居民金融资产大幅增加,只要有适当条件,这些金融资产就可以转化为现实购买力。坚持以内需为主意味着一国的需求结构偏重于内需,并要有一个适当的外贸依存度。为了今后稳定或者适当降低外贸依存度,减缓国际经济波动可能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宏观政策应着眼于积极地扩大内需,适当调整我国需求结构中的国内需求的比重,增加国内消费和投资。
2. 改善贸易进出口结构。对外开放以来,我国外贸进出口结构不断改善,但出口仍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贸易增长主要依靠量的增长,外贸竞争力较弱。而且部门内部的深加工不足,产品附加值偏低。在出口贸易中,坚持以质取胜,从优化产业结构入手调整出口结构,加快提高出口商品质量和附加值,拉长出口产业链,占据附加值更高的生产环节,努力扩大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成套设备出口。调整产业结构,不但要加强工业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而且要注意服务的跟进。在调整产业结构时,加大对服务业和信息产业的扶持,将重工业的发展与信息产业的发展协调并进,要既输出商品又输出服务。此外,由于加工贸易的增值率低,产业关联带动效应差,与国内经济联系不够密切,政府必须加强对加工贸易的引导作用。同时,要提高加工贸易进入的门槛,避免与国内同类企业相竞争,提高对加工贸易企业加工增值、投资设备、国内采购和科技含量的要求。要保护和利用资源,禁止某些具有战略意义的矿产资源的出口,走高效低耗的可持续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