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财政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出口
2016-06-30 01:04
导读:经济论文毕业论文,充分利用财政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出口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朱容基总理在1998年政府
朱容基总理在1998年政府
工作报告讲,要“千方百计扩大出口,有效利用外资”。面对外贸出口的严峻形势,要保证今年的出口,充分利用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已经显得十分重要。由于中国政府对于人民币不贬值的立场十分坚定,通过汇率贬值促进出口已不再可能;而经过七次降息之后,目前的利率水平已经没有多少进一步下调的空间;信贷优惠限于银行的经营状况,难以有大的增长,因此,充分利用财政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出口,颇具现实意义。
一、外贸出口发展历程的简单回顾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外贸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1、1978年到1987年为探索阶段。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这个阶段,主要是改革高度集中的经营体制和单一的指令性计划管理体制,下放外贸经营权,实行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外贸出口的重点是“创汇”,财政财务体制是统负盈亏的,财政被动地承受外贸企业的亏损,补贴负担越来越重。1978年—1987年外贸出口额由97.5亿美元增长到394.4亿美元,增长了近3倍,平均年增长约15%。
2、1988年到1990年为改革整体推进阶段,外贸体制改革主要是在全行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通过利益划分财务关系来调整财政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企业日益具有自己的独立的经济利益。同时国家运用价格、汇率、利率、税率等经济手段调控对外贸易的宏观调控体系初步形成。1988年—1990年,外贸出口额由475.1亿美元增长到620.9亿美元,增长了0.3倍,平均年增长近10%。
3、1991年—1993年是改革的攻坚阶段,也是我国的第二次承包制。主要是取消了对外贸出口的财政补贴,从建立自负盈亏入手,使外贸逐步走上统一政策、平等竞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工贸结合的轨道。通过财务指标承包和利益划分,调动了外贸企业的积极性,1991年—1993年,外贸出口额由718.4亿美元增长到917.4亿美元,增长了0.28倍,平均年增长8.5%。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4、1994年至今为深化发展阶段。1994年,中国宏观经济推行了一揽子改革方案,与财政、税收、金融、投资、流通等改革同步,外贸体制进行了大幅度改革,不仅从体制上为外贸的发展提供保证,鼓励政策也由外汇侧重于向财税政策转移,突出了国际通行的出口退税政策鼓励出口,同时邓小平92年南巡带来的外资大幅增长的效应,也在此时发挥出来;1994年—1998年,外贸出口额由1210.1亿美元增长到1838亿美元,增长了0.52倍,平均年增长9%。
特别是1996年以后,外贸呈现波浪式发展的特征,因为体制、外汇等改革的刺激作用发挥完毕,我国外贸企业的市场化程度大为提高,国家宏观调控作用不断加强,外贸企业对间接调控措施的反映趋于敏感。由于94、95年出口退税率明显高于实际税负率,外贸大幅增长,1996年大幅下调出口退税率,外贸出口急剧下滑,1997年针对出口的大幅下降,上调出口退税率,外贸出口又达到较大幅度增长。这种波动说明外贸出口对出口鼓励政策(特别是出口退税)越具有依赖性,出口鼓励政策对外贸出口越具有重要性。
1998年,国内步入有效需求不足的时期,经济趋于低迷,外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外贸形势严峻。涉外财政及时提高出口退税率,启动财政资金,反周期调节手段,加大对外贸的扶持力度,改善企业的经营环境,1998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为3,239.3亿美元,比1997年下降0.4%,这是继1983年以来我国年进出口总额第二次出现负增长,其中出口完成1,837.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0.5%;进口1,401.7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5%,全年贸易顺差435.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9%。
二、外贸出口取得了巨大成就,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1)对外贸易总量大幅度增长。1998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值由1978年的206亿美元达到3239.3亿美元,20年增长了14.7倍多,年均增长14.8%,大大高于同期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表9—2),而且比世界贸易的年均增长速度高出近8个百分点,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大大提高,位次排列由1978年的第32位跃升为1997年的第10位。特别是在1997年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2个百分点,足见其对整个经济的重要性;1998年外贸较1997年有所滑坡,但仍有高达33%的外贸依存度,占据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