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财政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出口(4)
2016-06-30 01:04
导读:第一是外贸管理的分权化和外贸经营活动的非垄断化改革。其中管理分权化的进程始于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归于完成,结果是出口贸易的激励由中央政府
第一是外贸管理的分权化和外贸经营活动的非垄断化改革。其中管理分权化的进程始于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归于完成,结果是出口贸易的激励由中央政府那里分置于各级政府身上。外贸企业引入了竞争机制,有效地降低了成本,促进了外贸的扩张和出口的增长。
第二是人民币汇率决定的市场化改革。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的外汇制度改革,主要是围绕外贸扩张要求进行的。通过引入外汇留成因而非正式的外汇调剂市场,到正式的外汇调剂市场,到汇率并轨及外汇交易中心的形成,使人民币汇率越来越多地受市场因素决定,这个过程促成了人民币的不断贬值。人民币贬值对出口的推动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比如1986年、1990年和1994年对美元汇率的较大贬值,就促成了当年或次年出口的大幅度上升。
第三是关税制度改革。出口方面关税改革是以出口商品的零税率或出口退税制的建立为标志的。自1993年以来,关税被逐次调低,1992年为43%,1993年降为399%,1994年降为359%,1996年1月降为23%,同年10月进一步降为17%,关税降低在促进进口扩张的同时,有力地推动了出口的扩张。而出口退税直接促进了出口的增长。
第四个动力来自于引进外资。外资的涌入,使得我国在很短的时间内建立起一个面向出口的外向型经济部门,而正是这些立足于沿海地区的外向型经济部门,直接促成了90年代以来出口的快速增长。事实上,90年代以来中国的外贸扩张,有一半以上是由外资企业创造的。据统计,89年以来,外商投资对我国出口贡献率最低在30%以上,最高达115.2%。外资企业出口占我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亦不断上升,由1988年的5.2%、1990年的12.6%增至1995年的31.5%和1996年的40.7%。
我国外贸二十年的发展表明,中国外贸的每次大幅度增长都是有外在的原动力的,原动力当中财政特别是涉外财政在鼓励外贸出口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特别是近几年的情况更是如此,因为市场化的改革和外汇方面的优惠的原动能量趋于作用完毕,促进出口越来越依赖于宏观间接调控手段,特别是财政手段的作用,涉外财政政策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市场化程度越高,越是依赖于宏观调控手段。特别是1996年以后,外贸出口大幅度增长,都是主要依靠财政鼓励政策实现的。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五 当前扩大出口的措施
1999年我国外贸出口形势依然严峻,我国外贸出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出口,对实现全年的经济增长目标,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扩大出口的政策任务艰巨,既需要各项政策的搭配,也需要短期和长期政策的配合。
一、近期内扩大出口的政策措施。总量增长与结构调整相结合,以质取胜,市场多元化,发挥各种可利用的手段促进出口。
1、直接政策措施:
(1)进一步提高出口退税率,进一步加快出口退税的进度。为加大对外贸出口的扶持力度,增强外贸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少出口退税率档次,缓解国内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生产经营困难,在1998年提高部分货物出口退税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出口退税率,以支持机械设备、电器及电子产品及纺织品等类产品的出口。
(2)收汇贴息,考虑到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东南亚及世界经济的影响,周边亚洲国家货币普遍大幅贬值,以刺激出口,我国同类产品的出口面临严峻的挑战,为了增强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能力,应加强出口的贴息的数量,保证出口商的即得利益,有效促进出口。
(3)外贸基金,支持外贸实施市场多元化市场战略。主要支持外贸设立贸易中心、建立经济开发区、开办商城等开拓新市场的活动,资助外贸企业在国内国外举办多种形式的中国商品展销会等促销活动。
(4)运用财政手段促进“境外带料加工”业务发展。境外带料加工具有绕过贸易壁垒、就地销售、信息反馈及时等优势,它对于带动外贸出口增长,发展境外加工企业,直接促进出口具有一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