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货币、紧信贷”政策的经济影响分析(3)
2016-08-16 01:04
导读:目前经过发改委的调查分析,我国主要是7类行业存在生产能力过剩问题: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焦炭、电石、汽车和铜冶炼。除汽车行业外,其他行业
目前经过发改委的调查分析,我国主要是7类行业存在生产能力过剩问题: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焦炭、电石、汽车和铜冶炼。除汽车行业外,其他行业基本上属于能源领域,与消费领域距离相对较远。这与日本在企业层面的多度投资是有区别的。并且,国务院针对我国钢铁行业和房地产行业过热的突出问题,分别进行了重点、有效果的调控,也没有对我国经济产生过大影响。
在消费这一角度来看,我国近几年消费一直保持平稳增长的势头。在消费品领域发生的生产相对过剩问题,只是市场体制改革深化的结果,与生产和消费失衡无关,这也是与日本当年的情况是不同的。
(三)除中国股市外,我国价格体系中也面临着房地产价格上涨和消费类物价指数长期保持低且平稳的下降趋势
与日本当年相同,我国也存在着资产价格高企和消费品价格低走的局面,主要表现在房地产价格,但与日本不同的是,我国政府始终密切关注资产价格。早在2003年,央行就对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过于集中的现象发布了被后来广为流传的121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对房地产过热可能导致的金融风险进行了警示和调控;2005年政府从土地和资金入手,对房地产市场出现的投机性苗头进行了调控,保障了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总之,我国宏观管理层并没有类似当年的日本政府,宏观调控目标只关注于消费品价格,而是着眼于宏观经济发展全局,把资产价格也纳入宏观调控范围之内。
(四)各商业银行受股份制改造、上市和监管的要求,银行体系中贷款增长缓慢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以引进战略投资者、转换银行经营机制的银行股份化方向改革,并且出于稳健和国际接轨的要求,管理层也开始出台对不良资产规模和资本充足率方面的限制性措施,使得我国银行贷款增长缓慢。同时,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部分国内企业也尽量的少贷多存,这也是我国贷款增长缓慢的原因之一。到2005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差(存款余额减去贷款余额的差额)与贷款余额之比已经攀升到47.28%,而这个数据在1997年的时候只有9%左右。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但我国贷款增长缓慢和日本当年经济泡沫破裂后的情形是截然不同的。最明显的就是日本当年货币供应量急剧下降,而我国货币供应量还是保持平稳增长的。
(五)同日本当时的情况相同,我国银行体系中的超额储备保持着增长趋势
2000年至2004年,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超额准备金已经由4000亿元增长到12650亿元,年均增长率接近33%。2005年12月末,商业银行储蓄达到14万亿元,全部金融机构超额储备率4.17%。长期困扰中国银行业的银行流动性不足的问题,正在转变为金融机构流动性日益过剩。我国银行业流动性过剩的最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直接资金市场不发达,金融资产的品种少,大量资金只能涌向银行。
(六)我国也面临着利率市场化的要求,金融市场中的主导性利率可能会发生变化
日本央行长期依靠调整贴现率手段来调节经济,随着日本实行利率市场自由化,从1996年开始,隔夜拆借利率成为日本的导向利率,再贴现利率只有在中央银行想破产金融机构提供贷款时才起作用。日本政府在96年以前,持续地通过调低贴现率来调控经济,但政策效果并不明显,其原因在于金融市场的主导性利率在逐渐变化。
我国目前处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当中,现在金融市场还没有一个影响普遍的主导型利率,从短期国债利率、央票利率到7天隔夜拆借利率,到底哪个品种可以来做主导性利率,大家也是争论不休。所以究竟以何种利率来作为我国的基准性利率,目前还处在摸索当中,这也是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所需要经历的必然过程。其中的关键在于金融市场覆盖面太少,或者金融市场本身就是分割的。单纯以目前债券市场的低水平利率来说明我国资金过剩,实事求是的讲,有点略失偏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