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解读剩余价值分配形式的新变化(2)

2016-09-30 01:02
导读:第三次分配是以慈善捐助为主要形式的新的分配形式。以美国为例:据《福布斯》杂志的美国慈善榜统计,十年内,美国的富豪们对社会各慈善组织的捐赠

  第三次分配是以慈善捐助为主要形式的新的分配形式。以美国为例:据《福布斯》杂志的美国慈善榜统计,十年内,美国的富豪们对社会各慈善组织的捐赠总和已经超过了2000亿美元,如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表示将在有生之年捐赠自己95%的财产支持慈善事业,世界著名的投资家沃伦·巴菲特向“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捐赠300亿美元,金融巨鳄索罗斯也将自己50%的资产用于慈善事业等等。除了这些富人外,以资产阶级为主要群体代表的美国广大民众对慈善捐助也持积极、支持的态度,美国的慈善机构和公益组织每年获得的捐助所占的GDP的总额平均为2.17%,并且“有77%以上的善款来自于个人日常捐赠”。
  第三次分配通过民间的自主分配共享了“私人财富”财富,这一过程的实现在客观上缓和了因为前两次分配的不公平造成的社会贫富悬殊的状况,促进了国民收入分配在保证了效率优先的前提下实现尽可能的实现公平的愿望,大大的缓和了国内各阶级的矛盾和冲突,推动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这就与马克思所说的剩余价值在最终的分配上就产生了一个似乎无法避免的冲突,即剩余价值私人占有与剩余价值社会共享的冲突,这一新情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需要认真反思和研究的问题。
  
  二、剩余价值分配形式新变化的原因及其实质
  
  西方社会中大量出现的慈善捐赠,是“第三次分配”的主要实践形式。根据三次分配的理论,不难发现,第三次分配是在第一次分配和第二次分配实现后,社会财富的分配无法满足大多数人对效率和公平的分配愿望,效率与公平的矛盾难以调和,进而在社会的发展进步中逐渐被认识、接受、采纳,然后广泛运用的前提下实现的。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社会的贫富分化日益严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则是导致第三次分配出现的直接原因,而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分配制度本身的缺陷和不足则是造成贫富分化、矛盾加剧的制度前提,因而资本主义私有制本身的缺陷和不足是催生第三次分配的根本原因。
  第三次分配通过社会民间的一种自发性的行为弥补了市场分配和政府分配中所存在的缺陷,满足了多数人对效率与公平的渴望,这是第三次分配得以兴起的民众基础,同时也反映了第三次分配在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一次民众自发的社会分配体制的局部调整。
  第三次分配通过道德、信仰的引导,社会良心、爱心的推动,社会相关政策、制度的支持,恰到好处的填补了利益驱动和行政手段驱使下地分配无法调整的空白。它通过民间的自发实现了对社会财富的和平转移,实现了对社会财富公平分配最大程度地实践,理想化的实现了既不伤害效率又能够尽可能的实现公平,因而最终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成为了西方社会的一种风尚。   作为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本经济制度的资本主义国家,生产资料归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要素分配极不平等,工人阶级进行生产劳动所能利用的资源和条件的有限性等等多种条件决定了单纯的在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下社会财富的分配的根本不合理性。因为财富的第一次分配是资源的权属分配——谁独占了资源,就拥有了财富;财富的第二次分配是资源利用的分配——谁有效地利用资源,组合效率高,就拥有了财富。这两种分配在资本主义“先天不足”的影响下必将造成社会贫富差距过大,社会阶级矛盾冲突尖锐,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等难以调和的状况。
  因此,财富的第三次分配即资源的增溢分配就不可避免地被提了出来——谁能将财富回报的有效率,谁才真正“拥有”财富,也叫“增溢财富”。第三次分配的实现,即“增溢财富”的实现,在当前看来只能够通过相关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只有在广大个体民众自觉自愿的形成一种良好的慈善捐助风气和习惯后,才有可能最终实现社会财富分配效率的“帕累托最优”,才有可能最终促成公平的“洛伦兹曲线”在社会财富分配后尽可能的接近绝对平均线。
上一篇:外汇储备充足性标准变动及其影响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