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思考(2)
2016-11-20 01:03
导读:二、我国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必然性 2006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为17.606.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8%,稳居世界第三位。对外 贸易额的连年高速增长,表明
二、我国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必然性
2006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为17.606.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8%,稳居世界第三位。对外 贸易额的连年高速增长,表明中国经济已顺利融入全球化分工体系。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我国的外贸增长方式还是以粗放型为主,即靠出口数量拉动出口额的增长。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在导致我国贸易条件呈现恶化趋势的同时,还导致我国对外贸易摩擦不断增多,受到诸如反倾销、技术壁垒、环境壁垒、知识产权壁垒等新贸易壁垒的阻碍越来越大。突破这些新贸易壁垒的根本途径就是实现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而我国目前的贸易政策仍是以发挥现实比较优势为出发点,扶持的重点仍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典型表现就是近年来加工贸易的发展。2005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为14.221.2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额为6.905.1亿美 元,占总贸易额的48.6%。一直以来,贸易政策强调的是加工贸易的迅速增长能够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在出口创汇中能够立竿见影。但我国的加工贸易大多被外资企业控制,过大的加工贸易比例和过多的外资经济依赖使中国大多数企业长期处在国际分工价值链的低端,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都不高。这种情况使得加工贸易对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遭到扭曲,我们并没有充分利用跨国公司先进的科技条件、自身市场条件和资源优势来实现资源的重新配置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事实表明,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产业集中度较低,通常处于过度竞争的状态,使得该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不能成为产业升级的领头产业。而至今为止,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是仅靠量大价低的初级出口方式成为贸易大国的。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是一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同时存在的两种资源。比较优势建立在完全竞争的基础上,其状况取决于一国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与他国在生产技术方面的差异,自然会构成一国在参与国际分工是首先考虑的因素之一。但真正能使一国在国际分工中获利的主要是竞争优势,即把资本、技术、资源与市场有效组合而形成的优势。因为国际竞争不是理论上的抽象竞争,而是现实力量的一种实实在在的抗衡。现实中的竞争优势,除了受资源的存量和开发状况的影响之外,还要受到包括税收、补贴、非关税壁垒及其他政府干预行为在内的各国市场扭曲差别的影响。因此,一国经济的发展仅限于突出和强调比较优势是不够的,更主要的是应创造和发挥竞争优势,把比较优势提升为竞争优势。
战略性贸易政策,正是一国政府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运用关税、补贴或保护国内市场等政策手段,扶持本国战略性产业的成长,使本国产业实现优化升级,向国际分工价值链的高端爬升,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本质上就是通过扶植和创造竞争优势来保证本国利益的最大化,是一国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获得资源次优配置的最佳选择。
三、我国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政策建议
(一)正确选择战略性贸易政策实施的目标产业
克鲁格曼曾经指出,战略性贸易政策只对具有市场垄断和规模经济的产业有效,因此在现实经济中其扶持的对象也基本局限于高附加值产业和高科技产业。高附加值产业是指人均创造价值较高的产业,比如说钢铁产业。通过对高附加值产业的扶植增强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能够增加一国的GDP总额,从而增强该国的经济实力,达到整个国民福利水平的提高。高科技产业,是指那些依靠产品和生产过程的快速革新而获取成功的产业。目前普遍认为的高科技产业有生物技术、新型材料、远程通讯、计算机软件等等。这些高科技产业都具有较强的外部经济效应,其所创造的知识和所开发的新技术、新产品,将对全社会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日本对其钢铁产业、汽车产业、集成电路和计算机工业进行的扶持,欧洲对其飞机制造业和汽车工业进行的扶持,印度对其软件业进行的扶持,都成为战略性贸易政策成功实施的典范。 应该注意的是,战略性贸易理论是在发达国家的基础上产生的,而我国与发达国家在比较优势、经济发展状况和市场结构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选择目标产业也应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寡占特征明显、规模经济效应显著的产业是我国现阶段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重点,此外,那些具有显著的关联效应、学习效应、动态外部经济效应的产业也应纳入考虑范围。战略性贸易政策并不是简单的扶持幼稚产业, 更不是保护落后产业,它的实施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选择产业的范围不宜过大,扶植的时间必须明确。应创造有大型企业进行激烈竞争的垄断竞争市场,以竞争促发展,以便这些企业日后成为国际市场上最主要的竞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