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贸易政策对我国的启示(3)
2016-11-26 01:06
导读:第一,必要性分析。加入WTO以后,我国己经逐渐融入世界经济体系,这就要求我国必须加快市场化改革步伐,“强化规则意识”,积极调整现行的经济运行
第一,必要性分析。加入WTO以后,我国己经逐渐融入世界经济体系,这就要求我国必须加快市场化改革步伐,“强化规则意识”,积极调整现行的经济运行机制和体制框架,以适应国际规范的要求。然而,我国也应该看到,尽管竞争将成为国际竞争,但市场仍有国内与国外之分;尽管经济全球化潮流己不可逆转,但伴随而来的则是席卷全球的保护主义浪潮,尽管WTO是一个“一视同仁”的市场化竞技场,但这个竞技场仍要受少数发达国家的操纵和主宰。因此,我国在融入多边贸易体系的过程中,既要遵从国际规范,顺应趋势,更要争取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争得自己应有的利益。从本质上讲,全球化的竞争已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要赢得这种竞争,我国政府必须调整自己的地位与角色,更有效率地发挥“保护本国产业,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第二,有利条件分析。一是我国虽然整体生产力水平较低,但发展存在不平衡性,既有技术水平十分低下的行业,也有技术水平先进甚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部门,因而在局部领域有实行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可能。二是我国国内市场广阔,潜力巨大,这对于运用战略性贸易政策中的进口政策,实现国内企业的经济规模和改善我国的贸易条件,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应用前景。三是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正处在建立与完善过程中,这在长期上将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推行创造良好的制度条件。四是方兴未艾的全球经济结构大调整,为我国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提供了空间与机会。
(二)我国运用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政策研究
改革开放20年奉行的比较优势战略所带来的产业升级困境使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变得日益迫切,中国目前转轨时期内外环境的过度性又使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在拥有一定适应能力的基础上面临不少困难。这种特殊的国情告诉我们,在中国,运用战略性贸易政策势在必行,但目前面对并不成热的政策实施基础,盲目地对某一个具体产业进行鲜明的保护并不适宜。因而,引导各类资本进入拥有较大的规模经济,较陡的学习曲线,较高的产业壁垒,较多的技术溢出,较强产业关联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使加工贸易跳出“比较优势陷阱”,让一般贸易获得更大发展空间,将内外资的产业集聚效应扩大,以此夯实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基础,为日后其人规模实施做准备。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第一,主动引导外资主导的加工贸易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作为后进外向型经济体,中国通过大量加工贸易的引入确实促进了国内经济发展,同时融入了世界经济。但如前所述,我们看到中国的加工贸易在外资的主导控制下长期被锁定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主要从事产品附加值很低的零件或原辅材料的初级加工、装配和组装等劳动密集型工作。如何引导外资跳出价值链的低端,更多的从事研发、设计、销售等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作,进行产业升级是目前中国加工贸易改革的关键。在这里,我认为政策导向与区位优势建立共同决定着外资主导的加工贸易的未来走向。
第二,积极鼓励内资主导的一般贸易通过自主研发进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出口发展的早期阶段,依靠加工贸易和中间品进口来推动出口产品结构升级是后起发展中国家的必由之路。但是,如果因为鼓励加工贸易的发展而使以内资主导的一般贸易受到倾轧,继而使其长期处于双重贸易体制下的不公平竞争中,导致竞争力下滑,研发创新能力下降,就有违整个国家产业升级的初衷了。在中国,内资主导下的一般贸易呈现两难问题。一方面,在劳动密集型产业,虽然一般贸易在生产环节具有成本优势,但在需要专业化技能的营销环节却没有竞争力,出口附加值较低。另一方面,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由于本身资本积累少,融资能力差;技术起点低,研发能力差,导致一般贸易在此处的严重缺失。
因而,从目前来看,解决一般贸易的两难问题,为内资主导下的一般贸易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给予其更人的发展空间,尤其是鼓励并支持其进行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对于推动产业升级就显得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