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北京市农民工医疗保险的缺失(2)
2016-11-27 01:03
导读:在2007年中,农民工的个人医疗费用支出在50元以下者占到总人数的40%,支出费用为50元~100元,100元~500元及500元以上者的比例分别为23%、27%和10%。
在2007年中,农民工的个人医疗费用支出在50元以下者占到总人数的40%,支出费用为50元~100元,100元~500元及500元以上者的比例分别为23%、27%和10%。有超过60%的被调查者自费医疗支出在100元以下,即平均每月的医疗费用支出不足10元。
三、北京市农民工医疗保险缺失的原因分析
从上文调查结果可以知道,当前北京市农民工医疗保险呈现出一种缺失状态。造成农民工医疗保险权利或者待遇缺失的原因,可以从农民工本人、用人单位以及制度层面来考虑。
(一)农民工自身原因
1.农民工就业缺乏稳定性,流动性强。根据调查,工作时间在三年以下的农民工,没有参加医疗保险的比例超过65%,工作期限相对较短,流动性强的特点是造成农民工医疗保险参保率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2.农民工收入水平偏低,交换权利缺失。农民工月收入水平普遍偏低,不愿意从这一“微薄”的收入中再拿出资金进行个人缴费,也就不能参加“门诊费用报销的医疗保险”(北京市农民工医疗保险两种备选方案之一)。另外,过低的收入使其面临交换权利缺失的风险。所谓交换权利[6],即一个人可以将自己的商品转换为另外一组商品,在转换中,他能够获得的各种商品组合所构成的集合,可以称为这个人所拥有东西的“交换权利”。
3.对新农村合作医疗过度依赖。被调查农民工中,大部分都已参加了户籍所在地的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对其表现出极大的依赖性,甚至出现得病后回家依靠“新农合”进行治疗的案例。诚然,“新农合”制度的普及值得欣慰,但当前的“新农合”也仅是实行“大病统筹”的办法,并不包括门诊医疗费用的报销,更重要的是“新农合”并不符合流动农民工的特点,在农民工医疗保障的有效性上仍有欠缺之处。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是农民工对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情有独钟”,还是他们迫于无奈的选择?这一问题的症结恐怕还在于当前的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与农民工群体自身特点的不匹配性,使得农民工不得不对“新农合”产生更大的依赖性。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患病的外地农民工,如在务工当地能妥善解决自己的医疗问题,当然不会再不辞辛劳地赶回原籍求助于新农村合作医疗。
4.其他方面的原因。首先,农民工群体年龄结构相对年轻化,取得现实的经济收入才是他们的主要目的。同时,这一年龄段的农民工对身体状况并不担忧,即使得病,自信能够较快康复。其次,农民工法律意识缺乏,维权意识淡薄。农民工受教育年限少、学历层次较低,难以掌握相关的专业法律知识,更难利用法律手段对自己的正当权益进行维护。最后,农民工个体势单力薄,缺乏与雇主谈判的资本。在“强资本弱劳工”的整体格局下,农民工还无力与资方形成均势状态,缺乏谈判的资本。
(二)用人单位层面
1.用人单位责任意识的缺失。为农民工办理医疗保险是企业的应尽义务和农民工应享受的权利,然而部分企业缺乏对医疗保险的正确认识,没有把这项工作看做是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反而将其视为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因而不为农民工办理医疗保险,不缴纳保险费,甚至不签订劳动合同。据调查,农民工中已签订劳动合同,但是未办理医疗保险的比例高于48%,而既没有签订劳动合同也未办理医疗保险的比例高达85%。
2.用工歧视。用人单位更看重雇用农民工带来的即期效益,不会对一个短期使用农民工的长期建康保险支付费用,增加自己的运营成本。即使用人单位为农民工参保,他们的选择目标也是能够长期工作并为本单位带来长期利益的群体。大部分从事短期工作的农民工往往在雇主的考虑范围之外。 (三)配套体制的缺失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的解决涉及劳动保障部门、卫生部门、用人单位、医疗机构等多个部门和单位,需要建立多方协作机制。在这个机制中,各方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农民工医疗问题的不同领域和层次发挥各自作用,最终形成一种互补的态势,有效解决农民工医疗保险问题。但目前,此种机制及有效的运营模式由于种种原因并未建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