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效率优势分析(2)
2016-11-28 01:00
导读:如果我们取条件投入需求的比率,则有: x 1 (w1,w2,y) aw 2 —————=—————— x 2 (w1,w2,y) βw 1 即具有该成本函数的厂商使用其投入要素的比例只依存于
如果我们取条件投入需求的比率,则有:
x
1(w1,w2,y) aw
2 —————=——————
x
2(w1,w2,y) βw
1 即具有该成本函数的厂商使用其投入要素的比例只依存于投入品的相对价格,并且完全独立于产出的水平或者规模。
在劳动力紧缺、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劳动的相对价格高,资本的相对价格低,则成本最小化的原则会诱导生产者采用资本密集的生产技术,每个劳动力支配的资本多了,劳动生产率自然就高。反之,在劳动力相对丰裕的国家成本最小的生产技术是劳动密集型的技术。由此,对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也要辩证地看待,技术上的高效率要结合经济上的低成本。
比较优势的动态性
通常,在土地、劳动和资本这三种基本生产要素中,在较低的发展阶段上,资本通常是最为稀缺的要素,具有比较优势的是土地和劳动相对密集的产品即农产品;随着资本积累和劳动力的增加达到一定的水平,土地的相对稀缺性有所提高,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成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进而,随着经济增长进入更高阶段,劳动成本也逐渐提高,资本成为相对丰富的要素,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相应成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因此,无论经济发展处于何种阶段,每个经济皆有自身的比较优势;由于经济发展有先行和后来之分,因而比较优势在不同的经济组别之间具有转移性和相继性,形成比较优势的动态性。
如图1所示,设一个经济投入生产要素劳动L和资本K生成一定的产量Y,而且劳动和资本之间有一定的替代性。初始的资源禀赋为劳动力丰富,资本稀缺,劳动的相对价格低,表现为图中的成本线C1,则理性的生产者必然选择等产量线Y和等成本线C1的切点处B的投入要素组合点进行生产,多用劳动,少用资本,这种选择表现在产业上就是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资本相对于劳动的快速增长,资本变得相对充裕,资本的相对价格降低,则等成本线变动到C2的位置,则投入要素的均衡点也相应变动到新的切点A。在该点资本的投入较劳动为多,自然是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选择方向。均衡点由B到A的变化反映了在比较优势动态化的过程中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是随着要素禀赋的相对价格的变化而不断地发生变化,从而使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更为重要的是,在比较优势动态化的过程中,在生产要素的价格不发生扭曲的情况下,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民营企业能够获得并维持较强的“自生能力(Viability)”,即如果一个处于自由竞争市场环境,具有正常管理水平的企业,无需依靠政府的或者外部补助就可以获得一个社会可接受的正常的利润水平,这就是企业具有的自生能力。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在一个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它的自生能力取决于它的生产是否能达到可能的最低成本水平,高于这个水平,它就有被淘汰的危险。而它的最低成本技术最终由其所处社会的要素禀赋结构决定。民营经济多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并能够保持较高的竞争优势,并逐步涉足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领域,从而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正是能够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并因此而保持自生能力的结果。
由上述分析可见:民营经济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自身效率的提高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带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参考文献:
1.林毅夫.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美国)杰里、瑞尼.高级微观经济理论[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3.刘小玄.中国工业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对效率差异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0(2)
4.林毅夫. 国家发展战略的选择方式和绩效检验[J].江海学刊,2002(4)
5.胡荣涛、郑逢波.关于民间投资的体制性障碍分析[J].经济经纬,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