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方经济学的收入分配研究范式的演变及启示(4)
2016-12-04 01:17
导读:其次,从注重效率到效率与公平并重是收入分配原则发展的必然走向。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当时的西方经济学家(如斯密和李嘉图)都特别青睐效率而忽视
其次,从注重效率到效率与公平并重是收入分配原则发展的必然走向。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当时的西方经济学家(如斯密和李嘉图)都特别青睐效率而忽视公平,极力主张自由竞争、自由贸易,鼓吹所谓“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企图以此提高社会生产率,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当资本主义有了较大发展之后,随着周期性经济危机所造成的损害的日益严重,西方经济学家不得不对分配原则进行重新认识和界定。在我国,针对“大锅饭”平均主义带来的效率低下的弊端,邓小平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思想。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党的十六大将这个分配原则进一步细化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次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改革开放后,收入分配原则的转变,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效率提高和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必须看到,目前我国城乡之间,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居民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已非常悬殊。这已成为我国社会进一步发展所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除要坚定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外,且更为重要·的就是要在社会分配过程中更加强调“公平”原则,实现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向“效率与公平并重”的过渡。
最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关键是提高民众的自我发展能力。按照阿马蒂亚·森的定义,能力是一个人追求有价值的个人目标所必备的一组功能的组合。这些功能包括免于饥饿的能力、一定的教育水平、健康以及就业等等。当民众具备了这些功能后,他们就可自食其力,为社会创造财富,社会也因此变得和谐有序。我们关注个人能力的培养,就是应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区别于自由市场经济,也区别于福利国家。斯密等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盲目崇拜市场,不关心市场带来的负面后果,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效率问题,但分配不公问题却非常严重。而庇古等福利经济学家虽然注意到分配公平,但效率的提高却受到抑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注个人能力,不是要放弃市场,而是要弥补市场的缺陷,保障个人在市场竞争中拥有充分的准备,让每个人都没有后顾之忧,即使失败也不至于落入贫困的陷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