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经济因素对二次世界大战中取胜同盟国的影(2)
2016-12-06 01:02
导读:英、法、美、苏等同盟国,则依靠其国内雄厚经济实力,迅速组织起了足以战胜法西斯轴心国的战时经济。1938年英国每月仅仅能生产400架飞机,1941年底每
英、法、美、苏等同盟国,则依靠其国内雄厚经济实力,迅速组织起了足以战胜法西斯轴心国的战时经济。1938年英国每月仅仅能生产400架飞机,1941年底每月就能生产2000架飞机,到1944年7月,共制造了10300架飞机,大炮也由1941年的月产量30000门增加到1942年的月产量40000~45000门。美国则以其在全世界占极大优势的工农业生产能力、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未受战火破坏等有利条件建立起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战时经济,1943年美国的军火生产产值达到375亿美元,差不多等于苏联(139亿美元)、德国(138亿美元)和英国(111亿美元)三国的总和。苏联亦凭借社会主义工业化建立起来的强大工业,很快组织了强大的战时经济。
三、英、美、苏同盟的形成及其在战时经济上的相互调节,相互援助,形成对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国的绝对经济优势
1941年,由于德国侵略苏联和日本侵略美国,苏、美两国卷入这场世界战争。反法西斯的一方最终形成了联盟,这一联盟的形成,不仅在
政治、战略方面显示出了巨大的威力,而且在经济上和军事生产能力上显示出极大的持久力,使交战双方的战时经济力量对比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双方的国民收入、作战潜力来看,以1938年的数字为据,同盟国制造能力是轴心国的2倍,作战潜力和国民收入都是轴心国的3倍。从武器产量来看,1940年,同盟国的武器产量只有35亿美元,轴心国却高达67.5亿美元;1941年,当轴心国增长到90亿美元时,同盟国更增加到195亿美元;到1943年,双方之间的武器产量形成天壤之别,同盟国达到625亿美元,轴心国只有183亿美元。从武器生产能力来看,“1943~1944年间,美国一国每天就能生产出一艘船,每5分钟生产出一架飞机……盟国还在生产许多新式武器(超级空中堡垒、野马式战斗机、轻型航空母舰),而轴心国只能生产数量相对来说比较少的先进武器(喷气式战斗机、23型潜艇)”。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更为重要的是,反法西斯国家实现了战时经济的相互调节,相互援助,使反法西斯联盟的战时经济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一个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国家界限的整体。战争期间,英、美、苏等国设立了一系列协调战时经济的机构,1942年1月,英、美成立联合参谋长委员会、联合原料委员会和联合粮食委员会。苏联也在伦敦和华盛顿各设立了一个专管物资供应的大型代表团,具体指导和调配战时的人员、物资、武器、船舶等。这些机构的设置,使反法西斯联盟各国在战时生产、物资分配、人力运用、战场选择等方面都起到了法西斯集团不可比拟的灵活作用。如在军需品生产问题上,由于反法西斯联盟相互配合,各自的优势得到有效发挥。加拿大承担建造反潜小型护卫舰,使美国船厂摆脱了这一任务;英国承担为驻扎在英国本土的美国军队提供兵营和其他设备,使美国避免了不必要的长途运输,而美国则集中精力承担供给所有反法西斯盟国的各种武器生产,实践了罗斯福要把美国变成“民主国家的兵工厂”的诺言。苏联则向盟国提供了大量的战略物资。
四、军事形势的变化,加剧了轴心国经济上的不利形势
轴心国战时经济的状况是与其所面临的军事形势密切相连的。1943年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发生根本变化。德、意、日法西斯被英、美盟军逐出北非,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迎来苏德战场的转折和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苏军从此转守为攻。1942年的中途岛战役使太平洋战场发生转折,美军由防御转为进攻。随着各大战场形势的转折,德、意、日法西斯的战时经济越来越紧张,尽管两国采取了一切措施使战时经济继续增长直到1944年,已是强弩之末,德国在苏军的反攻和盟军第二战场反攻的夹击下,占领地区越来越小,支撑战争的各种资源近于枯竭,国内重要的军事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也遭到了盟军的轰炸,因此,从1944年下半年开始,特别是从1945年初起,德国的战时经济出现了“雪崩”局面。由于海上运输线补切断,由于中国战场的局部反攻,由于美国对日本本土的轰炸,日本的战时经济从1944年秋开始严重下滑,国内动员能力枯竭,战时经济迅速走向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