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经济因素对二次世界大战中取胜同盟国的影(3)
2016-12-06 01:02
导读:五、轴心国与同盟国在建立战时经济的社会基础上存在差异 任何国家或集团如果想使自身的战时经济基础坚实可靠,必须遵循以下两条原则:其一要让国
五、轴心国与同盟国在建立战时经济的社会基础上存在差异
任何国家或集团如果想使自身的战时经济基础坚实可靠,必须遵循以下两条原则:其一要让国民了解和支持政府的战略,以便达到国民与政府同心同德的境界;其二要尽量避免过早地组建战时经济,以免国家长期忍受战时经济运行带来沉重负荷。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法西斯轴心国都没有也不可能按这两条原则行事。法西斯德、意、日等国从30年代初开始了动员和转轨,一直持续到败降之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时经济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更为重要的是,法西斯轴心国政府的战略目标和支撑战争的政策不可能求得国民的支持。因为法西斯政府进行的战争是从维护本国垄断资本利益出发的,利用增税、扩大国债、通货膨胀和大幅度减少或降低国民消费指数等手段在国民中开辟财源。这样的战时经济动员和运作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由政府操纵的以损害国民利益为前提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利益再分配过程,这样的利益再分配过程是不可能求得国民同心同德的,它只会遭到国民的反抗。1936~1937年,德、日两国工农运动的高涨虽然没能阻止法西斯国家为侵略战争服务的战时经济运转,但是无疑也成为法西斯国家战时经济基础中一个严重的不稳定因素,它表明法西斯国家的战时经济基础已丧失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精神政治支柱――民心。而盟国则刚好相反,一是战时经济动员和组建得较晚,战时经济对平时经济的破坏的程度没有那么深,国民的负担没有轴心国那么沉重。二是同盟国是在受到法西斯侵略的情况下,被迫使经济转入战时经济轨道,同盟国所进行的战争是反抗侵略,捍卫国家和领土主权的完整,因此,同盟国所实行的战略能够得到国民的理解和支持。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中译本.
[3]李巨廉、潘人杰.第二次世界大战[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4]竹内宏.日本现代经济发展史[M].中信出版社,1993年中译本.
[5]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编.世界现代史论文集[C].三联书店,1990.
[6]《列宁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