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收入分配类型、差距及其政策取向(3)
2016-12-16 01:02
导读:第四,建立适度的社会保障体系。调查显示,约2/3的贫困人口以及绝大部分的返贫人口,其贫困的原因是由于疾病得不到及时治疗而长期患病造成的。这就
第四,建立适度的社会保障体系。调查显示,约2/3的贫困人口以及绝大部分的返贫人口,其贫困的原因是由于疾病得不到及时治疗而长期患病造成的。这就需要建立医疗上的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保障体系不仅要为城市和农村的居民提供基本的看病和治病的设施和人员方面的条件,而且要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健康防病知识普及体系。以此,可以大幅度防止贫困人口的产生。除此以外,考虑到国有企业的改革和老年职工普遍缺乏自我养老积累的特殊国情,养老上的社会保障体系也必须进一步的建立和健全,以防退休职工陷入贫困状态。还有,因为各种原因而产生的失业人口日益增多,也需要失业方面的社会保障体系在一定的时期内为失业者提供救济和扶持,以便失业者渡过没有工资收入的艰难时期,早日回到就业大军之中。另外,还有因病、残、智障等等原因而陷入贫困的人群,也需要社会保障体系的救助。中国的经济发展实践告诉我们,没有新的社会保障体系来承接旧体制下的“企业保障”、“家庭保障”以及“土地保障”的功能,就不但损害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进程,而且会给社会稳定和现代化建设带来极大的隐患。不过,其他市场经济国家的社会保障实践经验表明,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福利水平也不能太高,不仅要与国民经济一定发展阶段的承受能力相适应,而且要在制度上尽可能明确社会保障体系中个人所具有的权利和责任,以防止社会保障资金的滥用和浪费。所以,在收入分配格局上,中国需要建立的是一个适度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五,加大经济社会城市化的步伐,尽早实现中国经济的基本城市化。中国目前的城市化比率为32%左右,离80%的基本城市化目标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回过头看,中国在迈向现代化的经济发展道路上,曾经走过一段徘徊的路。人们一度认为,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可以走城市经济、农村经济和乡镇企业经济的“三元经济”道路,甚至是走城市国有经济、城市民营经济、农村经济和乡镇企业经济的“四元经济”道路,而不是走其他发展中国家一般采用的从农村传统经济部门向城市现代经济部门大规模转移的“二元经济”道路。现在看来,所谓的“三元经济”和“四元经济”的道路,并非真正的中国特色,它们反而延缓了中国经济打破二元结构的落后格局,最终走向经济的一体化和现代化的进程。由于城市化具有为人们提供新型的就业机会以及全面改善人们的收入状况和生活质量的综合效应,城市化成为所有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这一段弯路,也是中国收入分配的尖帽型格局不断恶化而不是逐步好转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通过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的差别、推动农村劳动力流动、实行农业产业化、土地入股、城镇建设和移民安置等等一系列措施,大力推进中国城市化的实施,争取在不太长的时期内实现基本的城市化,是改善中国收入分配状况的又一个重要途径。【参考文献】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1]王诚.创新和完善中国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J].特区理论与实践,2003(1):23-27
[2]王诚.收入分配及转型经济中的政府影响[J].改革,1999(4)16-20
[3]王诚.分工性分配论[J].浙江学刊,1999(3):38-41
[4]王诚.就业和分工的拓展与收放分配的改善[J].经济研究1998(12):3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