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经济发展成果均衡对适度普惠建构的意义
2017-01-02 01:19
导读:经济论文毕业论文,探索经济发展成果均衡对适度普惠建构的意义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摘 要] 构建和谐社会体
[摘 要] 构建和谐社会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根据十七大报告的适度普惠与共建共享原则,结合近20年来 的经济发展实践成果,今后的社会发展必须走经济发展成果均衡之路。通过改善社会心理结构、发展县域经济、加快 卫星城建设、提高低收入群体福利、倡导慈善型社会等措施,缩短不同层次地域、城市及阶层之间的差距,建设经济生 态文明,实现经济发展成果分享均衡。
[关键词] 经济发展;均衡论;共建共享;经济生态
一、经济发展成果均衡问题
十七大报告中适度普惠、永续发展和人均GDP的
政治宣言,在一定程度上凸显出经济发展成果的核心需求,即成果均衡问题,也就是十七大报告的共建共享;如何共享共建是社会急需考虑的问题。十七大已经明确方向:从经济“增长”到经济“发展”、从“可持续”发展到“永续”发展、从总量GDP到人均GDP,从先富带动后富到共建共享,从东部带动全国、沿海带动内陆到适度普惠型社会,足以证明对经济发展成果的重新思考及定位,也就是注重了经济发展成果的均衡对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所以,我们在论述和谐社会的建设时,主要着眼于经济发展成果的均衡化问题,只有解决了经济发展成果均衡问题,和谐社会建设才能水到渠成。所以,首要的问题是解决经济发展成果均衡。
二、和谐社会对经济发展成果均衡的要求
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各个局部都和谐,要各个局部都和谐,必须要求经济发展成果均衡化。
1.城市阶层间经济发展成果均衡。同样生活在一个城市,不同阶层之间对本地经济发展成果的分享存在巨大差别,这些差别不仅仅表现与能力、素质等方面的优劣差异,能力、素质、机遇等造成分享经济发展成果不同,一般不会对社会阶层之间造成剧烈的不和谐。而最大的、最让人们之间不够和谐的因素,表现在灰色收入上。“目前城镇最高与最低收入10%家庭间的人均收入差距约31倍,而不是统计显示的9倍。城乡合计,全国最高与最低收入10%家庭间的人均收入差距约55倍,而不是按统计数据推算的21倍。中国实际收入差距要远大于统计显示的水平,目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原因,主要不在于市场化,而在于制度不健全所导致的腐败和灰色收入。”[1]这些对经济发展成果分享的不均衡是损害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要从城市阶层之间对城市的贡献(当然某些时候、某些领域没有必要按照一倍的脑力劳动=N倍的体力劳动来计算)来衡量对经济发展成果分享的多少,也应该从人情性、合理性、感情性上稍加考虑,保持城市阶层之间的和谐。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2.城乡间经济发展成果均衡。城乡之间对经济发展成果分享的不均衡也是社会不和谐的重要一环,人类社会诞生以来就存在这种失衡,建国以来表现更为突出,几乎以掠夺的方式集中乡村资源支援城市发展,造成了目前乡村不能充分分享自己的经济发展成果。更何况国家、地方政府安排的大型投资项目,也是按照政治中心优先原则、集中资源搞优势城市建设,这一原则在城乡间进行资源投入是有利于城市发展而不利于乡村建设的,在人才、资金、技术等经济资源投入方面,城市的条件远远优于乡村,这就造成了城乡之间的失衡。现在已经出现了所谓“工业反哺农业”的声音,但却远远不够,要在经济发展成果的利益上惠顾乡村,应该提倡城市反哺乡村,对以前的发展模式进行修正,更有利于城乡发展互动,经济发展和谐分享。
3.区域经济发展成果均衡。这个均衡是经济发展成果内在的最突出要求,也是解决经济发展均衡的核心部分。有关经济学原理强调区域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塘等迅速崛起,但其迅速崛起过程中伴随的经济发展成果共享问题一再被提及,它们的发展明显是建立在占用全国部分经济发展成果基础之上的,再加上区位优势、政策导向、自身基础,这些少数区域经济体的迅速崛起,虽然初步达到我们改革开放设计的初衷,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这些崛起的区域经济体对自己经济发展成果的“独享”(当然不自主的外溢效应一般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引起了社会的些许不和谐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所以,党中央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一个解决区域失衡的战略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