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城市化的现状与推进策略(2)
2017-02-27 01:08
导读:5.城市间没有较强的经济联系,尚未形成带动作用强大的城市群或城市带。从世界范围看,伴随着一批特大城市和超级城市的出现,相继出现了若干以特
5.城市间没有较强的经济联系,尚未形成带动作用强大的城市群或城市带。从世界范围看,伴随着一批特大城市和超级城市的出现,相继出现了若干以特大或超级城市为核心,组成人口规模逾千万、地理空间相互毗连、社会经济结构融为一体、影响力举足轻重的城市群或城市带。这些城市群或城市带,有力地推动和支撑着区域经济及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江西城市间仍存在“各自为政”和产业趋同现象,城市之间还是一种松散型的经济合作关系,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区域分工、协作尚未形成,影响了产业集约化和城市经济功能的发挥。
6.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改革开放特别是“九五”以来,江西省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随着一大批防洪、供水、供电、供气、道路、环卫等设施投入使用,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已有所缓解。但由于历史原因,城市基础设施还远不能满足城市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普遍存在交通拥挤、供水不足、居住水平低、文化设施落后和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如江西城市人口用水普及率92.24%,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列28位;城市燃气普及率80.15%,人均拥有铺装道路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人均居住面积分别为8.76平方米、7.37平方米和9.27平方米,在全国排位均在20名之后。
7.小城镇发展较慢。江西省小城镇发展动力不足,特色经济不突出,人口聚集程度不高。县城和县级市常住人口平均为5.2万人,县以下建制镇平均建成区面积0.67平方公里,平均镇区人口在2万人以下的建制镇全省仍有一半左右,镇区人口1万人以上的建制镇全省也只有133个。由于规模小,布点
散乱,不利于规划建设,不利于集约使用土地等资源,不能充分发挥对人口和产业的吸纳作用,更难以服务于周边的农村。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二、加快江西城市化进程的对策与建议
1.制定江西城市化总体战略。要针对江西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城市聚集效益为依据,引导江西的城市化发展,正确处理城市与农村、工业化与农业的关系,综合考虑人口流动、产业选择、科技进步、外向型经济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制订促进江西城市化的城市发展总体战略。也就是加快城市体制改革,以发挥城市综合经济效益为依据,统一规划,调整和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经济网络,促进城乡协调、地区协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2.调整城市网络结构,建设南北两个一级增长中心。珠三角和长三角是我国两个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中心,江西是我国唯一受到两个一级增长中心辐射的省份。江西在未来要得到快速发展,就要积极参与这两个一级增长中心的分工体系,积极接受它们的辐射,赣北接受长三角的辐射,赣南接受珠三角的辐射。接受长三角辐射的能力,主要取决于以南昌为中心的城市群的功能与规模;接受珠三角辐射的能力,则主要取决于以赣州为中心的城市群的功能与规模。因此,从城市结构体系的战略布局上考虑,赣北地区要构建形成以南昌为中心的九江、景德镇、鹰潭等“环鄱阳湖城市群”,而赣南则要培育以赣州为中心的吉安、瑞金等城市群,使赣州与南昌一起成为未来江西经济增长的一级中心,从而推动赣南的城市化进程。
3.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增强城市吸引力和带动作用。按照“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原则,着力培育和壮大一批具有特色的富有综合竞争力的中心城市,以此提升江西城市化水平,提高江西经济的集中度。(1)强化产业支撑,增强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首先,要以工业为主导,并通过工业的发展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各中心城市要明确自己的产业定位,培育和壮大自己的主导产业,并且注意城市间产业的协调与配套,避免明显的产业结构同构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如南昌应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主导作用,重点发展汽车、电子、机械、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和生物制药、信息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带动全省经济的发展;北部的九江应加快港口航运业和邻港型工业发展;赣西的萍乡、新余应发挥自己已有的资源和工业优势,进一步加快工矿企业的发展;南部的赣州市则应优先发展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有色金属加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促进城市化进程。其次,要大幅度提高城市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南昌作为省会城市,应实现城市功能的转型,从生产型专业化城市向多功能的综合性城市转变?(2)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增加中心城市的经济功能。一是改革“地级市”行政管理体制,增强“地级市”和“县级市”的经济功能。要把行政区划改革放到重要位置,应权衡利弊,适时推进市县、市市合并,以理顺行政管理体制,二是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建立有利于城市自我积累、自我壮大的新机制。要积极研究省、市、县三级财政体制,从有利于城市化出发,对大、中、小城市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财政政策措施,增强中心城市的自我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