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一种劳资关系理论的新探索:劳资关系周期理论

2017-03-09 01:00
导读:经济论文毕业论文,一种劳资关系理论的新探索:劳资关系周期理论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摘要:实现劳资关系的
摘要:实现劳资关系的***与稳定,对我国构建***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众多学者提出构建***劳资关系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劳方与资方之间存在“劳资关系周期”,通过分析周期中每一阶段的不同特点、影响劳资关系建立的关键因子构建出相应模型,提出了企业的应对策略。使企业在周期中,通过构建***劳资关系享受收益,增加自身的无形资产,从而进步企业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劳资关系理论 劳资关系周期 关键因子 应对策略
  
  一、对已有理论的回顾
  
  通常意义上的劳资关系,是指生产关系中直接与劳动有关的那部分社会关系。企业作为劳资关系最主要的一方,对构建***劳资关系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如何使企业与劳动者构建最有效的劳资关系,使企业享受***劳资关系所带来的收益,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门话题。戴春(2006)以为经济全球化时代,资方只有同劳方真诚合作,建立***稳定的劳动关系,才能谋求企业的良性发展。齐志国(2003)以为为了更有利于协调劳动与资本的关系,必须建立事前预警防范机制。陆岸萍(2006)提出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是缓和劳资冲突和建设***劳资关系的基础和根本。刘中虎(2004)夸大***劳动关系的形成有赖于对心里契约的分类有一个正确理解和把握。程延园(2007)则从《劳动合同法》的角度,阐述劳资双方如何有效寻求劳资利益的最佳契合点。姜荣平、何亦云(2006)则以为***劳资关系对企业抵抗市场风险、稳定员工队伍、增强企业凝聚力具有重要价值,是员工队伍的内在稳定器。
  以上研究存在3个方面的局限性:一是仅仅从道德角度阐述如何构建劳资关系,较少考虑其他因素对劳资关系的影响。二是各自选取影响劳资关系的因子分别研究,割裂了劳资关系各阶段的自然联系。三是对劳资关系进行静态的研究,忽略了劳资关系整体发展趋势的规律性。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本文以为劳资关系本身是个动态构建的过程:随着双方利益的发展,呈现出周期性变化的特征,并且每一周期均呈现出相同的发展趋势,进而提出劳资关系周期理论。通过分析周期中每一阶段特点,利用影响***劳资关系构建的关键因子建立模型,并针对模型提出构建***劳资关系可能产生的题目,给出企业的应对策略。
  
  二、劳资关系周期理论——劳资关系理论的创新
  
  本文提出的劳资关系周期理论,包括劳资双方从建立劳资关系之前到结束劳资关系后的整个时间段。当劳动者与一家新的企业建立劳资关系时又进进新一轮周期。其中劳资双方建立劳资关系之前为初期,双方建立劳资关系履行劳动合同为中期,双方解除劳资关系为末期。根据时间I的推进,给资方带来的效益B(I)也会产生变化,由此产生t-B(1)时间效益曲线(见图1)。
  
  图1中,t1前的效益曲线是虚线,由于劳方并没有给资方带来真正经济上的利润。t1-t2时期,属于劳资关系建立时期,这一阶段随着时间的推进,劳方与资方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劳资关系,并且享受这种关系带来的利益,从而推动资方效益由B1上升到Bmax;当劳资关系不稳定时,效益由Bmax下滑到B2。t2后,若劳方与资方以“和平”的方式解除劳资关系将给资方带来“后续效益”,由于劳动者之前的劳动付出对资方产生的效益此时才体现出来。此外,“和平”离职还给资方带来良好的声誉,帮助资方树立了良好的雇主形象,因此这一阶段B(t)并不是下降到零,而是下降到B3。   以下就3个时期影响劳资关系的关键因子分别进行分析。
  1、初期:交流是手段,信任是条件,心里契约是基础。
  主体是劳方与资方,双方就权利和义务在劳动力市场进行交易,试图建立满足双方心理期看均衡的劳资关系。这一时期双方处于相互摸索的阶段,彼此通过交流探求对方的偏好,建立劳资关系。另外,双方的心理契约也是劳资关系构建的基础。从劳方角度可以概括初期影响劳资关系构建的因子,分别为薪酬福利、雇员参与机制、工作满足度、协调申诉机制;从资方角度则可以概括为利润、核心竞争力、员工忠诚度、雇主品牌。此时无论是找寻信任感还是找寻心理期看均衡,都是通过交流实现的。因此交流是手段,信任是条件,心里契约是基础。随着双方交流的增多,彼此的信任度加强,促成动态心理契约均衡的构成。这时劳资双方一些不可猜测的因素也会影响初期劳资关系的构建,比如劳方身体状况等。
上一篇:金融危机对中国市场经济影响初探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