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不是简单的福利主义(3)
2017-03-19 01:05
导读:三、关注民生的重点是优化弱势群体的生存环境 关注民生问题,确实首先要关注弱势群体的最基本生存条件,但是关注民生的最终目标并不在于加大对弱
三、关注民生的重点是优化弱势群体的生存环境
关注民生问题,确实首先要关注弱势群体的最基本生存条件,但是关注民生的最终目标并不在于加大对弱势群体的生活补贴,而是在于改变弱势群体的生存环境,尤其是要为弱势群体创造良好的就业和创业机会,使弱势群体能依靠自身努力而提升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讲的,对弱势群体要注重形成“造血功能”,而不是使他们靠“输血”生存。
为弱势群体创造就业机会,首先要改革那些不利于弱势群体就业的体制障碍,例如,农民工因为户口及住房困难等原因,难以在城市就业,这就需要在为农民工提供就业机会的同时,为他们创造相应的可供他们正常生活的社会生存条件。同时,要注重对弱势群体的就业
培训,政府应该提供各种免费的技术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弱势群体的自身素质和职业修养,使他们能够进行有效的就业选择。当然,就业机会的增加,最终有赖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只有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才能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因而我们应该仍然把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加快改革,千万不要中止目前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 弱势群体的形成,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在我国目前主要是体制和教育的原因。例如,目前因为体制原因而使人不能自由流动,无法使人从那些并不适合生存的地方流向宜于生存的地方,在不适合于人生存的地方,再有能力的人,也无法摆脱其命运,因而必须创造能使人顺畅流动的体制。又例如,目前的体制使得财富不能随着人的流动而流动,像农民工在农村的土地及住房不能随着农民工的进城而随之变成为资本也进城,因而农民工在农村虽然有着很大的住房,但却在城里只能住入简陋的工棚。再例如,目前的教育体制非常不完善,义务教育本应国家投资,但因为国家投资少而使有些穷人不能接受高质量的良好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不仅收费高,而且专业设置陈旧,知识老化倾向严重,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因而即使有些人接受了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也无法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收入低下。因此,我们解决弱势群体的民生问题,必须要深化改革,没有改革,是不能有效推动民生的。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弱势群体摆脱自身命运的最基本条件是实现良好的就业,但是我们也要创造条件,使他们能够实现创业目标,创业才是弱势群体彻底摆脱自身命运的最根本方法。可能有人会认为弱势群体并无有创业的能力,其实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弱势群体中有人有独特的天赋,这种天赋如果从外部加以支持,就会形成创业的力量。例如,有人有一手很好的餐饮手艺,如果能给他一定的资本的支持,他就会创办起很有效益的餐馆。因此,我们在努力解决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的同时,也要创造条件,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创业机会。
四、关注民生是包括政府在内的整个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关注民生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因而人们往往把政府作为关注民生的主体,但是关注民生并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而是所有人的责任和义务,因而关注民生应该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政府作为公共事务管理机构,确实应该把关注民生作为自身的重要责任和义务,但关注民生,仅靠政府确实是不够的,而是需要整个社会的参与,只有在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完成关注民生的任务。
实际上,整个社会关注民生,是现代社会经济体制的重要构成部分。大家知道,社会公平的实现,需要三次分配活动,第一次是初次分配,第二次是再分配,第三次就是通过社会损赠等方式进行的道义性分配,而第三次分配,实际上就是社会参与关注民生的过程。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那些富有阶层,愿意将自己的收入以捐赠方式从事慈善事业,这种道义性慈善事业,是富有阶层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选择,因而社会应该为他们关注民生提供良好的机会和条件,使其社会化和法治化。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民众参与关注民生的良好制度和条件,例如,民众自发组织的扶贫机构我们还不允许设立,更不允许民间的扶贫基金会成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