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战略(2)
2017-05-10 01:03
导读:二、美洲市场 2005年,我国对美洲的直接投资流量为67.9亿美元,占总额的55.2%,存量为127.4亿美元,占总额的22.2%,发展势头良好。我国对美洲市场既可以大
二、美洲市场 2005年,我国对美洲的直接投资流量为67.9亿美元,占总额的55.2%,存量为127.4亿美元,占总额的22.2%,发展势头良好。我国对美洲市场既可以大量转移国内成熟产业和过剩产业,还可以加大对美国的高新技术学习型投资,实现多投资目标。从区域的角度考虑,较短时期内可以重点发展北美自由贸易区和南方共同市场的投资。 (一)美国 据商务部统计, 2005年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7300万美元,仅占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1%左右。近年来,美国国内投资尤其是高新技术领域的投资增长迅速,用于科学技术领域的投资,每年已接近3000亿美元,用于信息产业的投资每年都不少于2000亿美元,年增长率超过10%,占每年投资总额比重的40%以上。作为一个国际净债务国,高新技术领域的投资很大程度依赖外资的大量流入。目前,我国作为一个资本较富裕的国家,抓住机遇,发展对美国的直接投资将有利于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对美国的投资主要可以分为两大层次:一类是以技术回流为主要目的的前瞻性高科技产业的学习型投资;另一类是以获益为主要目的的市场导向型投资。较长时期内可考虑以前者为主要投资动机。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美国对我国技术转让存在严重的歧视,技术封锁和垄断程度高。通过对美国投资举办合资合作企业和参与科技联合开发,借以引进新技术、新工艺以及新产品设计,获得一般的技术贸易、技术转让许可协议及其他方式得不到的高级技术和最新科技信息,实现高新技术的输入和回流,将有利于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同时,我国已有较强的高新科技研究开发能力,在微电子技术、宇航技术、
生物工程、超导研究等领域具有一定优势,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种优势,提高我国产品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实现较高经济利益。 至于美国进口限制日趋严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制造业,可以考虑投资于加拿大、墨西哥,利用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有利条款,就地生产销售,发挥我国制造业的生产潜力,扩大在北美市场的占有率。 此外,加拿大资源丰富,多年来一直以生产、加工、出口初级产品为其主导特征。我国企业要进一步扩大对加拿大的资源开发,并积极促进工业生产、农牧
渔业、餐饮业、科技文化交流、
交通运输、咨询服务等领域的投资。 (二)南美 巴西和阿根廷是我国在南方共同市场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主要目标市场。目前我国在巴西设立了集服务、贸易、投资、咨询、信息、招商等功能于一体的中国(巴西)投资开发贸易中心,我国企业应该借助这一平台,并抓住巴西鼓励外资进入其北部经济落后地区的机会,并且根据阿根廷的产业结构,在巴西、阿根廷投资食品、饮料、汽车零配件、轻纺、电子、化工和金融业等。实施当地生产当地销售战略,以充分开发巴西、阿根廷国内市场。 智利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但制造业比较单一和薄弱,除食品加工和其他一些加工业外,大部分资本货物均需进口。智利为了鼓励、吸引和规范外国投资,制定了相关的法律和税收优惠政策。目前,我国在智利的投资企业较少,并多为贸易型企业。中智两国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和相互保护投资协定,为我国企业发展在智利的投资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今后的投资应该逐步向农业、
林业、渔业、矿业及制造业领域扩展,加快在国际市场拥有一定竞争力的机电、成套设备、电子、车辆船舶、铁路、通讯、高科技产品等产业向智利的投资。
三、欧洲市场 虽然欧盟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但双向投资发展很不均衡,主要表现为我国对欧盟的投资非常有限,规模尚小,投资目的地集中,领域较窄。以2005年为例,我国对欧盟国家的直接投资流量仅为5.1亿美元,占总额的4.2%,并且主要流向俄罗斯、德国、哈萨克斯坦、英国等国家,其存量仅为15.98亿美元,占总额的2.8%。投资领域多为贸易、海运和金融,另外还涉及一些电子家电、机械、轻工、纺织等生产加工产业。欧盟各国在投资政策上普遍限制较少,大多数国家对外资企业给予国民待遇,中东欧多数国家也相继出台了鼓励投资的政策法规,为此,我国企业对欧洲的投资,要结合欧盟产业政策、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和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选择高新技术行业,以学习型投资为主,兼顾在欧洲市场有竞争力的传统产业的投资。 德国作为中国在欧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国,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发达的基础设施,强劲的购买力,健全的法律体制,越来越成为受中国企业青睐的海外市场。在德国直接投资的亚洲国家中,中国名列第三,仅次于日本和韩国。2005年,我国对德国直接投资总额为1.29亿美元,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1.05%,占我国对欧洲直接投资总额的25.49%。中国在德国的投资还存在很大的潜力。目前投资的动机可以重点考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获取及市场占有率的提高。近年来,德国经济发展低迷,急需外资以提高本国
就业率。同时,支撑德国经济的家族企业多数面临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公司的继承问题,这为中国企业收购德国企业提供了机会。收购德国的企业,使中国的企业至少可以获得技术和品牌方面的一些优势。为此,我国的企业应积极与德国的中小企业合作,在机械、仪器、汽车、汽车零配件、电子等行业进行学习型投资,加快国内产业水平的提高;利用老牌德国公司的品牌和已形成的销售网络,提高在德国乃至欧洲市场的占有率。另外,我国企业还应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加大对德国的纺织品直接投资,应进一步改进纺织、
服装产品的质量,提高产品的档次,以增强中国纺织品在德国市场上的竞争力。 英国是我国近年来在欧盟投资的第三大市场,英国政府非常重视吸引中国企业对英投资,我对英投资亦呈迅速增长之势。尽管如此,我国对英国投资额却仍然较低。2005年,我国对英国直接投资总额为2478万美元,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0.2%,占我国对欧洲直接投资总额的4.9%。在英国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中,制造业因成本过高,渐渐成为非主导产业,而高科技研发、创意产业等在政府大力扶植下,发展前景良好,且在欧洲具有较强的领先优势,这些产业与我国正着力倡导的创新发展的思路相吻合。因此,对英国的投资除了继续大力发展已有良好基础的服务业如银行、保险、航空、海运等外,制造研发业、高科技通讯设备、汽车等领域的投资均应该加强。 中东欧国家与我国经济互补性强,加快对该地区的直接投资潜力巨大。中东欧国家投资环境较好,投资法规逐渐完备,劳动力素质高且工资成本较低,对我国企业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具备条件的高科技企业可考虑在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等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国家投资,一方面积极参加高科技领域的竞争,另一方面还可以达到学习型投资的较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