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慈善捐赠的理论渊源与现状研究(3)
2017-08-04 03:49
导读:2 我国企业慈善捐赠的规模和水平较低,大部分企业都没有自己独立的基金会组织 在美国等慈善事业较为发达的国家,独立于政府部门之外的非赢利“第三
2 我国企业慈善捐赠的规模和水平较低,大部分企业都没有自己独立的基金会组织
在美国等慈善事业较为发达的国家,独立于政府部门之外的非赢利“第三部门”极其活跃,大型企业一般都有自己专门的基金会来负责企业的慈善捐赠运作事宜。这些企业基金会在协助企业从事慈善捐赠、服务社区、协调企业与社会关系方面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据统计,美国现有8万多个基金会,其中有工作人员的基金会数量在3000个左右。我国自2004年开始实施《基金会管理条例》以来,截至2007年底,全国共设立基金会1350个,个人或企业设立的非公募基金会仅有335个,基金会数量比起美国来远远不足。在企业捐赠规模方面,2007年美国的慈善捐赠总额为3063.9亿美元,占到了GDP的1.85%,其中,企业慈善基金会的捐赠额就达到了385.2亿美元,占所有捐赠额的12.6%。而2007年全年,根据《中国慈善捐赠发展蓝皮书》的统计结果,中国国内企业及个人的慈善捐赠总额仅为223.16亿元,约占GDP的0.09%,其中来自企业的慈善捐赠总额只有60多亿元,与美国相比差距很悬殊。2008年,我国发生了南方冰雪灾害和“5·12”汶川大地震,慈善捐赠事业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全年慈善捐赠总量接近1000亿元人民币,其中企方面的特征:(1)良好的治理和道德标准,主要包括遵守法律、现存规则以及国际标准,防范腐败贿赂等问题;(2)主动承担对人的责任,主要包括员工安全计划、
就业机会均等,反对歧视、薪酬公平等;(3)重视对环境的保护,主要包括维护环境质量,使用清洁能源、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4)对社会发展有广义贡献,主要指广义的对社会和经济福利的贡献,比如传播国际标准、向贫困社区提供要素产品和服务,如水、能源、医药、教育和信息技术等。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国外的很多学者认为,狭义的“企业公民”理念实际上主要指的是企业主动地承担慈善捐助责任的行为。卡罗(1991)认为,“成为企业公民是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表现。企业的慈善责任是‘企业公民’理念的核心”。企业积极从事慈善事业,服务社区,是企业进行社会投资的重要表现。通过支持和赞助社会公益事业、扶贫济困、救助灾害、帮助残疾人和社会弱势群体,企业在社会上建立了良好的“声誉资本”。在一定条件下,这些“声誉资本”会转化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
三、我国企业慈善事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乐善好施”的文化传统,以民间或官方形式存在的慈善捐赠活动由来已久,但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慈善捐赠却是在1984年国有企业改革开始之后才开始逐渐发展起来的。20世纪90年代之前,我国的企业慈善事业一直发展比较缓慢。但是,近年来,随着SA8000企业社会责任认证体系在我国的推行,以及“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企业公民”理论等在我国的广泛传播,企业慈善事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企业参与慈善捐赠的次数越来越多,捐赠规模也越来越大,企业慈善基金会也越来越多。继2005年我国第一家由企业发起的慈善基金会——中远慈善基金会成立后,多家大型国有企业也都成立了自己的慈善基金会,如国寿慈善基金会、宝钢教育基金会、南航“十分”关爱基金会、人保慈善基金会等。紧随大型国企之后的是中国的民营企业,2007年中国第一家由民营企业“奥康集团”成立的以其掌门人王振滔名字命名的“王振滔慈善基金会”也正式开始运作,该基金会以2000万元人民币作为创始基金,主要用于宣传慈善事业、向社会贫困群体提供帮助、对为慈善事业作出贡献的人才进行奖励等方面。此后,相继有远东控股集团、万科集团、厦门建安集团、腾讯集团等多家民营企业也都建立了各自的企业慈善基金会。与上个世纪末我国企业慈善事业严重落后的局面相比,现在,我国企业慈善事业的确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相对于拥有1000多万家企业的国家来说,企业慈善基金会的业捐款达600多亿元。即使如此,与美国发达的企业慈善事业相比,我国的企业慈善水平仍显不足。